一、简介
似曾相识的情景你一定遇到过,“你不这样做,我就如何如何”,“你是我。。。,帮下忙又怎么了”,“你是我的。。。。,怎么能不听我的话”。虽然对方的要求我们可能确实能满足,但这种提出要求的方式,包含了威胁和强迫的成分。心理学上把这些提要求的人称为“情感勒索者”。
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显得我们懦弱;不答应,恐惧、内疚的性情就会跃然心上。似乎是个进退两难的选择。
《情感勒索》这本书却解答了我的疑惑:情感勒索是如何产生的?它的特征是什么?如何应对情感勒索?
二、情感勒索的产生
三、情感勒索的特征
3.1 六个阶段:要求、抵抗、施压、威胁、屈服、重启
3.2 不属于情感勒索的情况:需求和感受的陈述
3.3 勒索者特征
情感勒索者讨厌输。比起过程,他们更在意结果。对他们来说,获得信任、尊重他人感受、公平待人都不重要,他们把保证给予和接受关系健康的基本原则抛诸脑后。
(1)挫折的联想:挫折会与他们心底更深的、徘徊不去的对失落的恐惧联系起来,而他们也会把这种过程当成一种警告:如果不赶紧采取行动,他们就会面对无法忍受的后果。
(2)从挫折到一无所有:情感勒索者会将他人的拒绝小题大做。即使是一点轻微的挫败,他们也会当成潜在的灾难,相信只有以更激烈的手段反击,才能从世界或受害者手中得到自己生命的必需品。
-我永远得不到我想要的
-我觉得没有人会关心我的需求
-我没有能争取到我想要东西的本领
-如果得不到想要的,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受得了这个打击
-没有人像我关心他们一样关心我
-我关心的人总会离我而去
(3)失落感与依赖性:在忧虑和缺乏安全感的长期状态中养成。情感勒索者深信自己很难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她必须利用一切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情感勒索者会对受害者步步紧逼的原因。
(4)错综复杂的原因:人格特质。许多情感勒索者都幻想幼时体验过的无助和无能感会在成人后消失,相信现在的自己已能神奇地解决危机、安抚不开心的父母,甚至找到渴望已久的安全感。他们认为可以靠改变现状来弥补昔日遭遇的挫折。
(5)当危机成为催化剂:情感勒索者在面对近期出现的不确定性和压力时,也会表现出对挫折的低忍受度。大部分时候,勒索者甚至不会察觉内心这股被激发出的恐惧感,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和可以采取的手段上。对他人的不信任和对自我的怀疑,让他们只能使出情感勒索的手段,因为这是唯一使她能在内心情绪一片混乱之际重新获得控制感的方式。
(6)完美生活的缺陷。天之骄子往往没有机会建立对自己有能力应对失落感的信心。一旦感到一丝失去的前兆,他们就只会惶恐失,自动拿起情感勒索的武器。
(7)亲密的陌生人。大部分情感勒索造成的痛苦与困惑,多半是因为我们关心对方并认为对方也关心我们,却突然发现对方为了自身利益,竟罔顾我们的感受。
(8)自我中心。情感勒索者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自我中心的感觉,通常是因为他们认为别人投放在他们身上的所有注意力和感情都不会持久,而且转眼间就会消失无踪。
(9)小腿大做。很多男人,羞于承认自己的需求与恐惧,认为唯一可以让自己如愿的方法就是大吼大叫。
(10)追本溯源。言语攻击来自堆积于内心深处的恐惧与渴望。
(11)丢了西瓜捡芝麻。情感勒索者急于抓住自己的所有物,无法察觉他们对他人的虐待其实是在将对反推远。对他们来说,当务之急就是驱散害怕遭到遗弃的恐惧感,他们不管这种轻松会有什么代价。
(12)惩罚的好处。那些爱发脾气,喜欢惩罚别人的人其实充满恐惧,但他们却鲜少面对问题或想办法消弭恐惧感。把气撒到别人身上,周围的人最后都选择离开,这会让他们原先最害怕的事真的发生。
(13)降低损失。对气急败坏的情感勒索者来说,贬低对方是常用的招数之一,因为这不但可以减轻面对冲突时的痛楚,还能减轻失落感。但是情感勒索者一旦用上了这招,就等于传递了一个矛盾的信息:“虽然你不够好,但我愿意用一切来留住你。”这再次凸显了他们的绝望。
(14)好为人师。就像父母总认为处罚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人格一样,情感勒索者也相信他们的处罚手段对我们是有帮助的。所以,即使伤害了最关心的人,他们也不会有罪恶感或后悔,相反还会颇为自豪。他们认为,他们正在帮我们改善自己。
(15)旧冲突的新受害者。有时候当下的生活压力会使情感勒索者心中的旧伤复发,而这时受害者就成了过去某个人的代罪羔羊。
(16)维持亲密关系。惩罚手段反而让情感勒索者得以和受害者维持一种密切的情感关系。
3.4 受害者特征
-过度需要他人认可
-过分害怕他人生气
-不计代价维持和平
-容易为他人负过多责任
-频繁质疑自我
3.4.1 你正在培养情感勒索者
-道歉
-试图跟对方讲道理
-争吵
-哭泣
-哀求
-改变或取消重要计划或约会
-提出让步,希望这是最后一次
-投降
你是否认为下面的做法很困难或无法实现
-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正视事实
-申明自己的原则
-让情感勒索者知道他们的行为是你不能接受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