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岁起一个人漂洋过海去国外求学,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课,一个人外出旅行,遇到困难的时候,常常大哭一场后,再寻求解决的良策……
许多年过去后,我似乎习惯了独处。
我迷上了摄影,爱上了旅行,还拥有一张吃货的嘴。
这些年,背着单反走了好些地方,见了许多人。
有一段时光我很迷茫,不知道给自己的人生如何定位。
我以为自己会一直这么走下去。直到有一天,我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学长在工作中突然猝死。
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的触摸死亡。
对生命对人对所有未知的东西有了深深的敬畏之心。
走万里路固然好,可每当身处异地夜半梦回时,总有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充斥着心灵,我想去写,却力不从心。
这一路走来我结识了许多优秀的人,有知名导演,知名编剧,作家,摄像师,旅行家,还有从各行各业隐退的高管。
我发现那些有趣的灵魂大都有一种执念。
我曾和国内某企业一知名前经理人旅行中同行过一段路,我们聊的不多,但我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学到很多东西。
他的旅行包里除了日常用品、急救药物之外,还带了好几本书。
在野外扎营,别人都忙着生火煮饭,他一个人坐在帐棚里一边啃着压缩饼干,一边捧着书,看得津津有味。
我问他,行了这么久,为何您的精力如此饱满?
看书对我而言就是释放疲惫的最好良药,他回答。
灯影打在他的侧脸上,有一种安静的美好的令人感动的东西在心间流淌。
这位五十多岁的大叔,他的背包因为额外多出来的几本书,应该比我沉得多。但他永远矫健如飞,走在队伍最前面,为我们探路。
偶尔有小伙伴掉队,他甚至帮对方拎着行礼包。
我曾经想过,一个年薪千万的经理人能舍弃自己身份地位名利,对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而言需要多大的勇气。
有人说高处不胜寒,有人说爬的越高摔的越惨,有人说人生到了某一个高度想全身而退很难。
可我分明从大叔身上看到了一种人活到极至后的淡然与素简。
那次旅行结束后,我回到了工作岗位,我将满腔热血投入到了工作中。我请设计师重新设计了我的公寓,卧室,阳台,客厅,书房,所有我能随手够到的地方我都摆放了书架,上面摆满了全世界的好书。
我最喜欢周末有阳光时,捧一本书,坐在飘窗前的榻榻米上,无人打扰,细细品读。
有一天,父亲从澳州回来,顺途看我,他还以为走错了地方,直惊忽,我宝贝女儿这是要成精?
父亲从家中走时,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说他后继有人了。
改变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有了持续的输入后,恰好,我遇到了砍柴老师,他满足了我想象中恩师的样子。
我有故事,他有柴,刚好炖一锅。
我的故事也许没放么精采,甚至有些平淡,但对文字我是虔诚的,敬畏的。
唯有慢火炖出的,才是好食材。我懂。
很喜欢简书里的一句话,你一定要努力,但千万别着急。
不急,慢慢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