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孙保兴《北京145中记事【121】老一连一排的同学们》

孙保兴《北京145中记事【121】老一连一排的同学们》

作者: 孙保兴 | 来源:发表于2019-02-16 15:52 被阅读88次

【121】老一连一排的同学们

入学后不久,我便迅速融入了这个新的班集体。老一连一排的生源来源于三个地域:兴化西里、九区一号和安外大街蒋宅口以北地域。整个一连的四个排,基本也是这样的生源构成。

在我的印象中,老一连一排的九区一号子弟没有兴化西里多,凭记忆我可以列出以下几人:任三伟、张晏春、王建平、王友华、谢士嘉、沈希红等,估计还有其他人,只不过我忘记了。九区一号山头的山大王是任三伟,他是明着闹;张晏春深藏在任三伟后面暗着闹。王建平稀里糊涂就是一个打酱油的,逆天地整日快乐,从来不知道忧愁是啥玩意儿。王友华的话不多,显得比较木讷,估计生下来的时候有一根筋搭错了,院里的人管他叫二傻子。张晏春中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化工学院校办工厂,这是中学分配最大一拨人的分配去向。我听别人管晏春称作张教授,我估计晏春后来功成名就学有所成。但晏春从来没有告知过他的经历,所以我也无法去真实地描写他。

而九区一号的那两位女将,则是学霸级的人物。恢复高考后,沈希红愣是从工厂考进大学日语专业,然后又考上硕士研究生,这在整个七一届中也为凤毛麟角。谢士嘉是跨界成功的典范。她先在东城师范学校学习美术,与赵勃是同专业同学,与我是同校同学。我也在东城师范学校上了两年中专。然后谢士嘉被分配到学校教美术。恢复高考后,谢士嘉从美术专业跨入文学专业。这也让我啧啧称奇。

老一连一排中,兴化西里的生源最多。除了九号楼、十号楼和十二号楼之外,每幢楼都有老一连一排的同学。

兴化西里山头的山大王,首推要数左小鹏了。他是一个大闹将,整天让殿尊老师头疼不已。微信这个社交工具发明后,基本上大多数人都能联系上,唯独与左小鹏接不上头。有人说左小鹏早就挂了;也有人说他没有死,而是在外地某个地方像老黄牛一样辛勤劳作。我也曾经向兴化西里的人打听过他,但却没有任何消息。由于左小鹏在一连一排的那段时间做的太过了,老是欺负女生,所以那个时候很多女生都讨厌他。俗话说相逢一笑泯恩仇。如果左小鹏能与大家相逢一下,即便不笑,我想也能抹去所有的恩仇,毕竟那些都是半个世纪之前的事情了。如果左小鹏挂了,但愿左小鹏在天堂开心吧!

要说我所佩服的超级学霸,在我的印象里只有三人,那就是王鲁军、印卫平和王益民。这三人也是我引为楷模的三位王者。至于二连的学霸是谁,我不了解,所以没有发言权。在老一连一排,我与王鲁军和印卫平是同学;在一连三排我与王鲁军和王益民是同学;在东城师范学校,我曾与印卫平是同学。他们的治学态度,他们的刻苦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一辈子。

王鲁军的点儿有些背,高考恢复前半年,他被选进了厦门集美陈嘉庚他们家那里,之后与浩瀚无垠的大海玩了好多年,失去了在学术领域名扬遐迩的机会。如果他在平谷农村再坚持插队半年,那么世界上所有名牌大学的博士名号,对于他来说就如探囊取物,想要啥就能考取啥。很长时间以来,我为中国科技届少了一名双料两院院士而捶胸顿足悲哀不已。

据说,一九八三年全国在校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大概有两千多人,而老一连一排就有三人:印卫平、沈希红和我本人了(本人不好意思,我的命好,投机取巧混进硕士研究生队伍),我还知道一连四排的郎佩娟也是其中的一员。后来印卫平又更上了一层楼,读取了美国某所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这也是学霸成功的必然之路。老一连一排中从工厂直接考入大学的,除了沈希红之外还有徐小松,这也是个狠主,凭着中学阶段学的那点知识竟然考入了大学,而且更令我震撼的是她竟然考上了理科专业。其实,文科专业也没啥可炫耀的,但如果是理科专业,那就让我的眼球瞬间崩裂了。再说了,从学校的环境内考入大学和从工厂的环境内考入大学,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两码事。所以,我由衷地对沈希红和徐小松表示钦佩知情。

高景汉坐在班里的最末位置,肥胖的身躯恨不得占据两个人的面积。他的我的小学同学,住在兴化西里八号楼,我与他是特别要好的朋友。高景汉属于那种胖弥勒佛的长相,慈眉善目心地善良。好人并不代表永远的好脾气。你不惹他,他会善待你;你要挑衅,他会揍你没商量,让你找不着北。左小鹏没事找事招惹高景汉,被打得冬天到九大窑找冰吃。高景汉上中学时他喜欢穿一件洗得发白的五五式黄军装。这种式样的军装在文革初期特别时髦,它标志着战争年代的辉煌功勋。高景汉的父亲也是军伍出身,据说是沈阳军区空军的,后来调到北京。从高景汉父亲身穿的将校呢来推断,肯定是校级以上官阶的军官。高景汉的命好。中学毕业后他就被分配到某个工厂,这个工厂我如果,就在东单外交部街,门脸比较小。后来景汉被推荐去了上海读大学,估计时间在一九七三年左右,那是一件我特别羡慕嫉妒恨的事,开玩笑了。因为我是上海生人,但住家搬到北京之后我还从来没有去过上海。加之在洋味十足的上海读书,那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

班里有一个小美女叫王慧敏,是兴化西里十一号楼的。别的什么情节我记不清楚,只记得她写了一笔好字。有一天上午,我看见王慧敏穿了一件六五式的绿军装,是那种小号的男士军装。按理说,男人穿男军装女人穿女军装,泾渭分明,没啥好说的。然而第一夫人标新立异,一九六六年老人家在北京八次接见红卫兵时,第一夫人竟然也穿着一身男军装,以那个小组第一副组长的身份陪同其左右。作为上海滩曾经的戏子,风韵犹存的这位夫人一举一动间尽显风流,让处在少男少女阶段的红卫兵小将们惊出了眼球:女人穿上男式军装也是无穷魅力呀!我上中学的时候,那位正好五十三岁。作为女人来说,那可是人生的正当年。你还真别说,男式绿军装穿在那位身上,还真是增色不少。在我的印象中,一连一排的刘玲和一连四排的张永革、张秋红也穿过男式军装。只不过她们穿的男式军装好像是缝改的。细腰盈盈,很有风采。

刘玲住在兴化西里五号楼,与徐小松同住一楼,再加上一个沈希红,成为早期一连一排的三闺蜜。高考恢复后,她们几个都上了大学(我一直不知刘玲在哪里上大学),暑期相伴去游黄山。碰巧我的发小林晓林的女朋友李晓蓉是沈希红的好朋友,于是她们四人结伴同去。若干年后,我从林晓林那里看到了四位美女的合影照片。看到她们风华正茂的神采,让我大叹女子十八变越吵越好看。刘玲与高景汉、王鲁军和王光一等四人是殿尊老师特别倚重的班干部,而且他们四人是第一批发展的红卫兵。由此可见,男女生三比一的比例,似乎证明应该是男盛女衰了。其实,这是殿尊老师的不高明之处,这违背了平衡学原理。况且,老一连一排并不是男盛女衰的架势,女生的力量相当强大。我估计,刘玲在女生中的日子并不好过。好在一年之后老一连一排被拆散,刘玲与汪波一起,被分配到了一连三排,后来去了二连,官至二连副指导员,是李宗德老师的强有力助手,也是一四五中学红透半边天的红人。中学毕业后,她与谢玲玲、张晏春等一起分配到了北京化工学院校办工厂。

住在兴化西里一号楼的史立民与于洪林,虽然是同楼邻居,但却一直不说话。我从来看见他俩在一起热乎过。于洪林与二号楼的刘燕生和我走得比较近。我与刘燕生表现还比较积极,因为我俩是第二批被殿尊钦点发展的红卫兵。四号楼的潘伟谊基本不在班里出声,上学下学他都与他的哥哥,一连四排的潘伟曙同行。一九六九年初,他在家里与胞哥潘伟曙大战二百回合时,被对方用菜刀把小手指切断,请假很长时间未露面。住在八号楼的张行伟也属于默默无声的一个蔫人,似乎班里有他无他都无所谓。住在十一号楼的白华是个特例存在,他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个人。我还要专门写写这个传奇人物。

住在六号楼的洪蓓蕾和王玉,也是很有意思的人。在我的印象里,洪蓓蕾话不多,性情内向。殿尊老师排座位的时候,洪蓓蕾就坐在我的邻桌,但我们交往不多。王玉的性格比较外向,既能显山又能露水,符合她日后从事记者行业的要求。住在七号楼的汪波和住在八号楼的赵小沫是特别好的闺蜜,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同学,而且还同样是学校文艺宣传队的队员。但我记不清一连一排被拆分后赵小沫被分配到哪个班了。

住在安外大街的王福隆和周继德两个人,与我的关系都还可以。王福隆后来转学去了外馆中学,周继德去了二连。中学分配时,周继德被分配到了兴化西里的商店工作,主司卖肉。那个年代不见肉腥、面带菜色。得益于周继德拿把刀,我每次买肉时,秤砣都是高高的。无形之中,每次我买肉会比别人多出来半两。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啊。

哩哩啦啦说了老一连一排的一些人,很多人没有说到。权当我的温习功课吧。毕竟,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曾经携手并肩走了一年的光景。怀念老一连一排的兄弟姐妹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孙保兴《北京145中记事【121】老一连一排的同学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krx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