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以后基本上没有从头至尾完整读过一本书,喜欢的文字也仅仅只是跳跃式的精读节选,对于作者前言后语花费心思的铺垫没有太多耐心仔细阅读。周五下午拿起放在手边好几天的刘文的这本《这世上的种种告别》,找回了那个中学时代每个月等待《萌芽》更新,拿到最新一期后迫不及待逐字阅读的快感。
《这世上的种种告别》新概念作文正是我初中时开始兴起的一股文字潮流,当时我们那个先锋的语文老师组织全班同学参赛,每个人无论文字功底高低都被强制要求写一篇1500字的作文,那时候的书写习惯还处于三段论的考试作文及格水平,一个班偶尔能出两三个文字表达自如熨帖的大都是平时被数学物理老师抓住上课看《萌芽》的不务正业分子,还记得当时我们班的最好成绩是省内二等奖,那个男生如今读完日本的电子硕士成为一名留日工程师。正如刘文在《最好的生活》中展现的,写字的人多是辛苦且很难得到世俗成功的,能够从我们那个小县城走出去的少年,内心渴望的多还是一份现世安稳。
之所以能够从刘文的文字中找回那久别重逢的欣喜和感慨,一方面是因为同龄人相似的生活经历,另一方面也是她柔和细碎又跳脱潇洒的表达。高考以后,读书、升学、恋爱、就业,一直到一段时间内的租房、买房、疲于奔命等待未来的到来的状态都是我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她用文字记录下那些日子,让这些时光看起来镜头感十足,我们这一代人从降临人世似乎就没有遇到过太多动荡或不安,恰恰是因为外界看起来如此和谐美好,让我们向内探索的道路越发坎坷艰辛。
《这世上的种种告别》这本散文集记录的多是刘文在香港求学与工作的8年成长。一座陪伴你经历成长的城市留给你的气质有时甚至超过家乡在人身上烙下的痕迹,《这世上的种种告别》中讲故事的方式还是能看到“新概念”的影子,这也让我读起来多了一分亲切与回忆,刘文的经历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我们小镇青年的文艺青年范本。走过不一样的城市,与不同肤色的人谈恋爱,做不一样的工作,不断挑战自己,因为一支舞曲开始重温一年前的回忆,因为一处风景想到那一年的自己,能够这样自由恣肆的经历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成长的确值得记录和羡慕。然而,当我终于也从小镇走出,一次次用双脚代领自己开拓眼界之后,逐渐开始思考,带给我们改变的往往不是到达,而是出发。
当刘文到达香港,当我经过西安辗转到达天津,我们都因为外界环境的突变而兴奋、紧张、跃跃欲试,等待一切回归一日三餐、工作生活,换一个城市并不会让我们脱胎换骨,而带给我们真实重塑的是面临各式未知挑战时,从最初手忙脚乱到游刃有余之后的气定神闲。或许,选择留在家乡留在熟悉的地方,生活会顺遂许多,彼时我们同样还是在安静成长,只是没有那么多战斗勋章式的伤疤可以炫耀了。
尽管,在世界各地生活学习多年,刘文还是会在不经意的某个瞬间流露出中国女生对于年龄或性别的不自信,她在不止一处表达超过25岁的女人已经不再有年轻,婚姻是她们最好的归宿。每当看到她这样的讲述,总会惊讶这样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女性也会将自己贬低到如此这般,不禁想起前两天看圆桌派,徐静蕾和蒋方舟的一段对话,当蒋表达出自己在相亲市场的弱势地位时,徐一句“他们有几个能配得上你?”的反问,真是让隔着屏幕旁观的我狠狠的爽了一把。
不能诟病蒋方舟或是刘文在女性意识中的不成熟,只能说年龄并不是女人妥协的理由,真正独立的思考与选择才是女人成熟的标准。小时候总会翻看男性作者的文字,下意识的想象能够从男性世界中汲取更多营养帮助自己快速成长,以适应这个男性话语权占绝对主导的社会,而如今,随着自己自主或不情愿的一点点成长,开始会关注一些女性的表达,她们的经历,她们的故事,她们的选择与我不同,但那些内心戏大多相似。
私以为,《这世上的种种告别》中那篇《红裙》最美好,在这里就不剧透了,等待各位看官自己翻阅。
附上一张某个晴朗午后在海河边随手拍下的小图,愿每个勇敢的女生都能书写自己精彩的故事。
海河.天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