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古人的清明、寒食节文化太太太丰富了!

古人的清明、寒食节文化太太太丰富了!

作者: 安先生慢面包 | 来源:发表于2019-04-05 19:49 被阅读0次
    书法里的“清明”“寒食”文化

    书论

    文 | 书艺课堂 (ID: shuyiketang)

    转载请联系授权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李清照《浣溪沙》

    李清照《浣溪沙》里的“寒食”指的就是寒食节,也称做"冷节"。由于它一度被定于冬至后的第105日,故又被名为“百五节”。

    许多人简单地认为“寒食节”就是“清明节”,其实不尽然。但他们确实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1 “寒食节”的来历

    说到“寒食节”,就要追溯到春秋时期。

    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便设毒计来谋害太子申生。后来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 随行贤士5人,在外逃亡19年之久。

    在外流亡又被追杀的晋公子重耳历经了重重磨难,有一次在最危难的时刻,是随行贤士介子推“割股啖君”,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喂给重耳,救了重耳的性命。

    “割股啖君”

    后来重耳终于回国做了国君,他就是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论功行赏、封赏功臣,把所有的人都封赏到了,却偏偏忘了介子推。

    但介子推并不居功求禄,他见文公把自己忘了,便偕其母隐于介休绵山。

    后来有人替介子推叫屈,并悬诗于宫门暗讽晋文公。晋文公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介子推的贤德,羞愧难当。便派人上山请见,但介子推早已心灰意冷,选择避而不见。

    晋文公无奈,但又知介子推是孝子,为了逼他出山,于是命人在绵山三面放火烧山,留一面希望他们母子能自己出来。

    介子推背着母亲守志,宁愿被烧死也拒不出山。大火熄灭之后,人们发现,介子推背着自己的老母亲在一颗老柳树下死了,在树洞里,人们发现了一封血书,其中有两句话是“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见到后,大哭一场,于是敕令介子推的忌日举国禁火寒食, 以寄哀思,所以这一天也叫做“寒食节”

    2 清明节与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领群臣徒步素服到介山祭奠介子推。到了介子推被烧死的老柳树前,见大柳树又枯木逢春,生出许多嫩绿的柳条,随风飘舞,仿佛是介子推再世。

    于是晋文公走到柳树前先是一拜,然后摘下一条柳枝编个柳圈戴在头上,以示悼念。在祭奠扫墓后,晋文公赐这棵大柳树为“清明柳”。

    但“清明”最早是节气而非节日,然而它能成为节日,确实与寒食节有关。

    隋代在寒食灭火两天之后就于清明节取新火。其实隋唐时期,政府是禁止在寒食节上坟扫墓的,《唐会要》就记载:“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槚,曾无戚容。既玷风猷,并宜禁断。”主要就是寒食扫墓有太多其他娱乐活动,悲伤气氛不浓重。

    不过民间这种习俗并未停止,唐玄宗时,顺应民意,准许寒食扫墓。到了宋代,“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清明就成了寒食节结束的日子。

    3 寒食节与《寒食帖》

    既然提到“寒食节”,苏轼的《黄州寒食帖》绝对是书法史上不可抹去的浓重一笔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受到牵连(献于神宗的《湖州谢表》,因文章夹杂了大量的个人感情,遭新党小人诬陷,认为其隐含大量讥讽时局之意),被贬谪到了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一低职,对自己的将来和仕途都感到心灰意冷,境况凄凉无比。

    是日恰逢寒食之际,春寒苦雨,细雨绵绵。想来自己来黄州已经三年,报国无门,将来无望,处境凄凉,苏轼内心十分愤慨却也终究无能为力,唯有孤独清幽的海棠陪伴,孤芳自赏而内心稍有些许安慰。

    苏轼《黄州寒食帖》

    向往万物皆空的禅宗境界,却由于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而无法就此消沉一生,苦闷的苏轼哪里是那样容易释怀的呢,如此孤苦纠结的心情又有几人可堪明了?诗句萧瑟沉闷,情绪低沉,苏轼将情怀感受的变化一齐寓于跳动的线条之中。

    《寒食帖》全文如下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4 “清明”“寒食”文化

    而实际上,在古代,清明寒食文化的内涵是丰富而多元的。清明寒食文化不仅包括祭祀祖先与英烈,还具有一系列丰富有趣的户外活动,像荡秋千啊,蹴鞠啊,打马球啊,还有踏青、郊游、放风筝、插柳、戴柳、等等。

    这一来是因为因清明正逢春季三月,春光明媚, 春色迷人,正是呼朋唤友、举家出动,一起到郊外踏青的大好时光,既可以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又可以放松心情,二来是因为古时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但连续吃寒食,体弱多病胃虚的人哪里受得了?

    所以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许多人就一起运动参加活动,以达到暖身和锻炼身体的效果。

    找到放风筝的儿童了么?

    放风筝大家都很熟悉:“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荡秋千

    秋千是最为普遍的娱乐活动。皮日休在《洛中寒食二首》中就有描述:

    “千门万户掩斜晖,绣憾金衔晚未归。击蹭王孙如锦地,斗鸡公子似花衣。蒿云静对行台起,浴鸟闲穿上苑飞。唯有路傍无意, 掣批血土轴问潍锄。”

    宋代寒食节期间的民俗活动可真是太丰富了。蹴鞠大家就更为了解了,上至帝王、宫廷妇女,下至娱乐场所、民间组织,都对蹴鞠情有独钟。

    蹴鞠

    打马球嘛,还记得前一段《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明兰和顾二叔、小公爷一起打马球飒爽英姿、酣畅淋漓的场面不?真叫人向往呐!

    打马球

    这件宋代马球雕砖为正方形,边长29厘米。
    浮雕上有一戴簪花幞头的男子
    他身着圆领长袍束带
    骑士坐下骏马奔驰
    鞍具华丽,衣袂飘飘
    鸾铃叮当,杖杆似月,
    下有一球雕工精致。

    5 清明节想起《祭侄文稿》

    而今的“清明”文化,春行郊游的活动犹在,但更主要的还是本着一颗报本报恩之心,祭父母,祭祖先,祭天地,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亦是一种情怀与传承,这在传统的书法艺术中有所表现。

    最著名的莫过于《祭侄文稿》。此稿乃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

    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谋反,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正担任常山郡的太守,贼兵进逼,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城被破,颜杲卿与其子颜季明一同被俘虏杀害。后来颜真卿命季明的哥哥前往常山寻访,却仅寻得颜杲卿的一足和颜季明的头骨。悲愤之至,情难自抑,颜真卿沉痛切骨,含泪挥墨写下感人肺腑的《祭侄文稿》。

    颜真卿 《祭侄文稿》

    与《祭侄文稿》、《争座位帖》一同被世称“三稿”的还有《祭伯父文稿》。这是颜真卿因为被弹劾而由蒲州刺史左迁为饶州刺史,途径洛阳,祭奠告于伯父墓前的文稿。除了书法本身所给人视觉上的悲痛激愤共鸣外,细读文稿内容,柔思之情,言哀已叹。起草本于无心而出乎真情,此稿已达心手两忘的境界,意不在字。

    颜真卿《祭伯父文稿》

    除祭已逝的先祖亲人外,书法里也有祭文化精神的先贤之举。便如严复《祭欧阳文忠公文》。严复大家都很熟悉,是清末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著有《天演论》,破一代之思想阴霾,开一代之思想先河。

    时至今日,其书写心境我们或已无从揣度,然他的书法间自有的一股雍容清和、洒脱散淡、高华遒丽的高韵体势,这便是对欧阳忠公最虔诚的遥祭。

    严复《祭欧阳文忠公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唯有内心生发的真实情感,才能推动笔墨的自然挥运,生发出真实而生动的艺术感染力。品赏书法里的 “寒食”、“清明”,它们早已不仅仅是节日,而更是一种情怀与传承。值寒食清明之际,让我们怀着一颗报本报恩之心,祭祖先,祭先贤,祭天地,常存感恩与敬畏。

    征稿

    征集书艺课堂风格的“书者”“书迹”“书论”原创稿件,200——3000元/篇。征稿邮箱tougao@shuyiketang.com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人的清明、寒食节文化太太太丰富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kuk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