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散文推首备选简书精品美文集萃散文
#读诗# 在清明节像古人那样很古典的去踏青、去步雨、去看云——也

#读诗# 在清明节像古人那样很古典的去踏青、去步雨、去看云——也

作者: 宴未晚 | 来源:发表于2018-04-04 20:07 被阅读62次

    文/白描/宴未晚

    白描/宴未晚

    清明节到了,读几首和清明有关的诗。

    在古代,清明节前一、两天,是寒食节。

    关于寒食节的来历,唐代诗人卢象的《寒食》里讲的非常清楚: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

    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

    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

    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相传春秋时,晋国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在外逃亡19年。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在最艰难的时候,介子推曾割股为文公充饥(割下大腿的肉)。文公复国后召他出山,介子推坚辞,与母亲归隐绵山。文公求人心切,火烧绵山,逼他出山,但介子推坚决不出山,和母亲一起抱树而死。诗中的“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就是讲这个典故。

    文公万分内疚,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介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就是诗中讲的“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离得很近,渐渐的人们把两个节日等同起来,寒食节就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图片来自网络

    知道了寒食节的来历,再读一首和这个节令有关的唐诗。

    韩翃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早春的长安城处处飞花绚烂,如烟霞漫天。

    皇宫御苑的绿柳在寒食节的料峭春风中摇曳生姿。

    寒食节本是禁烟火的,但传说汉朝时,在寒食节的傍晚,宫廷里宦官们会传下特制的蜡烛。

    当夜幕降临,这些宦官、近臣的家中灯烛初上,袅袅轻烟徐徐散开,给寒食节冷清迷蒙的暮色平添了几许异样的色彩。

    历代注释唐诗的人,在读这首诗时都会说此“诗比讽深远”之类的,是借汉宫旧事讽刺当时朝廷政治不清明。

    但是据说唐德宗时中书省请皇帝御批任知制诰的官员,德宗批复说:“与韩翃”,当时有两个韩翃,德宗指名道,是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

    知制诰,就是专门给皇帝写诏书的官。

    这一段佳话,一方面说明,韩翃的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红,这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连皇帝都喜欢;

    另一方面说明,那些诗评家指出这首诗的所谓反讽的深意,皇帝似乎并不在意,不然还把一个讽刺自己重用太监、近臣的人提拔到自己身边天天写诏令,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不是给自己添堵吗?

    那么那些诗评家的话应该怎样理解呢?

    其实这首诗就是讽刺太监的。

    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宦官专权的时期,著名的有高力士、李莲英等等,而且在很多时候太监的实际权力比皇帝还大,所以皇帝一方面依靠、信任、重用太监,另一方面也很讨厌、忌惮太监,他们是相生相杀的关系。

    这样理解就能解释通皇帝为什么钦点韩翃,并不断提拔他,最终官至中书舍人了——韩翃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呀。

    其实朋友们在读诗时,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就像《毛诗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但是我们每个人在读《关雎》时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想象和理解吧。

    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说到清明,大家最熟悉的唐诗莫过于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千家诗》这样解释这首诗:“此清明遇雨而作也。游人遇雨,巾履沾湿,行倦而兴败矣。神魂散乱,思入酒家暂息而未能也。故见牧童而问酒家,遥望杏花深处而指示之也。”

    关于这首诗大家都太熟悉了,背过、读过不知多少遍,但每次细细读来,还是能体会出其中一些不同的感受。

    第一句,“清明时节”,点出了写诗的时间,就是清明到谷雨这十五天时间,并非单指清明节这一天。

    这一句的重点在“纷纷”二字上。这一日正是清明时节,在路上赶路的诗人遭遇了一场春雨。这雨给了他特别的感受,那就是“纷纷”。

    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却如工笔线描,在读者面前描绘出一幅清明遇雨图。

    这时节的雨,如丝如缕,绵绵密密,在天幕上随风而来,悄无声息,却也是铺天盖地,无边无际。这样的雨,落在人身上,不仅春衫渐渐洇湿,恐怕心也渐渐寒凉。

    所以才有了第二句的“欲断魂”。

    踽踽独行的诗人被这“纷纷”细雨点点滴滴淋个透湿,万分沮丧之际,愁绪顿生。“断魂”是极言惆怅伤感的心情,也是对这个节气的感受——真的是冻得发抖。

    我们现在的清明时节已经二十八、九度的气温,大街上穿短袖的人比比皆是。那时候地球气候还没有变暖,即便是在南方地区大概也至少需要穿着夹衣。如果再遇上一场“纷纷”的清明雨,那感受可不就是“欲断魂”了。

    其实就算是在我小的时候,北方的清明时节也是需要穿棉袄、棉裤和毛衣、毛裤的。难怪霍金预言地球在不久的将来会热的爆炸了。

    正因为冻得魂儿都快掉了,所以才有了第三句——急于想找个酒家歇歇脚、避避雨,再来个两三盅小酒,暖和暖和、驱驱寒气、散散愁绪。于是,向路人问路。

    被问的人是一个小牧童,他骑在牛背上,向远处树林那边一指。

    诗人顺着牧童指点的方向望去,一面酒旗隐约闪现在远处——一片朦朦胧胧的杏花春雨里。

    图片来自网络

    这首诗的好处全在明白如话,又鲜活如画。

    微雨、行人、牧童、杏花、隐约的酒旗和朦胧的小酒家,再加上强烈的喝酒的欲望——又一次印证了唐人的诗酒情怀。

    有人曾把这首诗改作:

    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还自诩比杜牧简洁,殊不知把那个遥指酒家的牧童去掉,顿时索然无味,就只剩下一个酒鬼在找酒喝而已了。

    说到酒,我们都知道,唐人的生命之魂与诗酒之魂是浑然一体的。

    李白爱酒,他说:“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他又说:“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爱酒,他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他又说:“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白居易爱酒,他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他又说:“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情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李白喝的是豪放、狂傲的酒,杜甫喝的是烦闷、伤感的酒,白居易喝的是闲情逸致的酒。那么杜牧这里喝的是什么样的酒呢?

    他还没喝到,他在找酒喝,他要找的是一个村边的小酒家,他要喝的是暖心解忧的酒。

    李白、杜甫、白居易喝的酒不是寻常百姓能消受的。

    但杜牧要找的这杏花丛中小酒家却是寻常百姓常进的,他要喝的这暖身、暖胃、暖心的酒也是寻常百姓常喝的。

    也许这就是这首看似普通的诗能够流传千古的原因吧。

    在绯红杏花的掩映之下,在清明淋漓的雨幕之后,我们和杜牧一起寻觅,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温暖心灵的所在。

    图片来自网络

    酒是唐诗的精气神,而雨是唐诗别样的灵魂。

    这清明时节的雨、这清明时节的酒给我们带来了别样的情致。

    马上清明节就到了,朋友们是怎么计划的?要不要像古人那样,很古典的去踏青、去步雨、去看云?

    也许你也会遇到一个别样的清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心心Cindy:画的好写的也好~
        宴未晚:@心心Cindy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个人公众号,“读诗识小录”,欢迎来看看~~
        宴未晚:@心心Cindy 谢谢鼓励~~

      本文标题:#读诗# 在清明节像古人那样很古典的去踏青、去步雨、去看云——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asl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