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说话之道》:在开会提案的时候,在演讲辩论的时候,在提加薪的时候,在讨好女朋友的时候,你不能靠你的八块腹肌,不能靠你整形后的脸庞,不能靠你好听的嗓子,最有用的是会说话。你是否会说话,是否能够想象出对面听你说话的人是什么心情,对方想听到什么?
大家也都知道蔡康永是以“会说话”闻名的主持人,《说话之道》1&2这两本书主要是分享他对于如何把天聊好的经验分享。
内容是以兔斯基的小漫画+各种不同的对话情境组成的,像是
“话题卡住了,怎么办?”
“对方抛出了一个自己不熟悉的话题,怎么接?”
“初次见面,该说些什么?”
...
等等,这些情境是不是还挺接地气的?
蔡康永在书中提到一个观点:you are what you say,我们所讲出的每一句话都会组成别人对我们的印象。
馆长只看了《说话之道》1,就只分享一部分我印象深刻的讲话小技巧吧:
移花接木
当对方说到自己完全不了解,或是自己不想再继续的话题时怎么办?
“每次我都赌湖人队会赢。”
突然,对面的男生讲起了篮球的话题。
这时对此完全没兴趣也不了解的妹子就方了:这话让我怎么接?
蔡康永在这里就提出了一个小技巧:把内容引到很生活的方向。
比如“那你一定常常熬夜看球喽?”——接下来可以聊生活作息。
“你一般下注都下多大啊?”——接下来可以聊金钱观。
是不是很实用,很机智?
发问顺序很重要
先以两三道是非题或是选择题开头,摸出对方大概的兴趣范围后,再抛出简答题。
——为什么呢?
在对方不善于总结或是懒得思考的时候,一开始抛出简答题,对方很可能就会回答“我也不知道”、“一时还真想不起来”这样的回答,然后这个话题基本就卡住了。
所以在一开始,“你喜欢什么样的电影?”这样的问题就不如“最近出的那部XXX你觉得怎么样?”显得善解人意。
尖锐的问题,倒退两步问
举个栗子,如果你有个朋友辍学了,你想问他原因但是又觉得直接问可能有点尖锐。
那么,我们不如退两步:
“你最近是不是压力太大了啊?”
如果对方向你进一步谈到自己的情况,你就可以进一步问“哎,那你怎么不去上学了啊?”
康永哥在这里说到这是一种态度的问题,问类似于“辍学”、“成瘾”等不好消息的时候,请不要以自以为“社会中坚”、“我是大多数人”的优越感去质问对方。
如果你真心是关心对方,请把对他的担忧讲在前面。
学会用“第三方势力”
像刚才所提到尖锐问题,我们也可以借他人之口提出。
比如当员工觉得老板的某个指令很不靠谱的时候,可以借第三方之口去问:“XXX那边让我问您,如果这个项目用这么多人,工位怎么解决啊?”
另外,想要通过“赞美对方”拉近距离的时候也可以用第三方。
比如你和某个人初见面,直接说“哎呀,我好喜欢你的XX啊”有时候不一定显得很真诚(除非你真的是他的粉)。
这个时候,你可以讲:“XX跟我说,你画画特别好”,一下把三个人的关系都拉近了,何乐而不为呢?
切忌交浅言深
与交情不深的人谈话,有这样两个避雷区域:
对方容易有苦衷的话题,不便对不熟的人说的,如财务状况、感情问题、身体状况等;
对方有强硬立场,容易引起冲突的,比如政治、宗教信仰等。
知道为啥打听别人家长里短的亲戚招人嫌弃了吧,看看他们踩的雷区是不是很准?
聊天的话题就在身边
书里以“赞美人”为例,我们夸一个人要夸得到位才是加分项,而夸对方哪里则需要我们的观察。
比如,我们走进对方的办公室,看到了很多名人的合照,就可以称赞对方“人脉广”,如果看到了对方桌子上摆了很多精致的小摆件/盆栽,可以说对方有生活情趣等等。
其实不止是用来称赞对方,这些观察到的东西也可以成为拉近彼此关系的桥梁。
求人帮忙也有套路
如果我们临时有事,想拜托同事和自己调班,有以下两种方式,你认为哪一种成功率更高?
选项1. 单刀直入:“XX,周末你帮我值班好不好?”
选项2 “周末你帮我值班好不好?下回我替你值班。”
毫无疑问,2是正确选项。因为这么讲,你听起来不像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另外,将事情换一种说法说出,也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效果。
书中举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两个人被上面指派去拜访一个不熟的客户,想拜托有经验的朋友子玉一起去。
会说话的人会这样讲:
“子玉,你跟这个客户也很久没见了吧?他们一定也一定很关心你最近在做什么,不如我们一起去吧,你也可以了解一下他们最新的计划。”
而不成熟的小盆友,就会说:
“子玉,这个客户我不认识,你陪我去吧,我不敢一个人去啦。”
前者听起来像是一个与你一同工作的同事,后一个则是只会麻烦你的烦人小孩。但你仔细一想,事情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说法完全不同。
不过切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有来有往。如果总用好听的让别人帮忙,自己却不想回报,反而是在透支这段关系。
抓住对方留下的线索
如果你老回答“哦,这样啊”很难叫听懂,充其量只能算是个按了把手就乖乖冲水的马桶。
很多时候人们说话不会一次讲完,而是留下信息等别人发现,所以不要总是回复“哦,我知道了”。
对方其实并不一定是真的不想说,而是想看看你是不是真的关心这个话题。
所以如果你想了解对方,多抓住那些线索将对话深入下去。
其他像是什么讲话需要留给对方喘息的时间(别喋喋不休)、在对方倾诉时,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不要把总跟人家抢话题)等等,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容易出现沟通不顺的讲话方式,都在这本书里有提到。
可能不少内容都是大家觉得“常识”级别的社交定律,不过能看到几句令人醍醐灌顶的内容,也是十分值得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