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书后感
书评 | 回顾1940~1941 世界如此被颠覆——《命运攸关的

书评 | 回顾1940~1941 世界如此被颠覆——《命运攸关的

作者: 爱啃骨头的猫咪 | 来源:发表于2017-07-24 09:53 被阅读81次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在很多场合看到过。我第一次看到是在电影《勇敢的心》的开头,后来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来自约阿希姆·派普——一名党卫队军官。作为自己百年以来的大敌,大英帝国居然在讲述苏格兰独立战争的影片中引用此话,实在是令我疑惑:英国人真的是如此大度?

    一、1940前夜

    1939年9月1日,德国部队深入波兰境内。他们行动神速,锐不可当,以压倒性优势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20多年前,这支德国部队的先辈们也有过一次类似的急行军,不过他们是作为战败方撤回了德国。1918年11月11日,持续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皇威廉二世退位,在接受了一系列屈辱的停战协定后,德意志第二帝国解体。作为第二帝国的盟友,活跃了近700余年的哈布斯堡王朝退出历史舞台,奥匈帝国被拆分成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和南斯拉夫,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也相继独立。德国的面积也大大缩水,臭名昭著的“但泽走廊”就此形成。事实上,并非所有人都对新成立的这几个国家拍手庆贺。这次拆分,酝酿了一次更大的危机:在这些国家居住的众多德国居民成为了他国公民,而他们渴望与德国团聚的愿望不久将会震荡整个欧洲。

    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在经历了初期的繁荣后,史无前例的1929经济危机不期而至。德国的失业人口暴增,面对萎缩的经济状况,只有希特勒——这位来自奥地利的下士提出了解决方案。纳粹党利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大力发展队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党。在1933年1月出任总理后,希特勒也确实致力于恢复国家经济,失业率骤降,生活水平提高,基本兑现其选举承诺。到1936年柏林奥运会时,纳粹政府已经在国内和国际上被看作是公正而意志坚定的政府,一个恢复了民族自豪感的政府。假如希特勒在此时死掉,而不是9年后,他一定会成为大多数国家历史课本中英明领袖的代言。可惜,历史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他也一步步将全世界人民拖入苦难。

    地球的另一端,自明治维新以来一直都不安分的日本也一直蠢蠢欲动。这个貌似民主内部却充满矛盾的国家为应对国内人口暴涨和资源匮乏的问题,日本领导人决心占领中国东北并进而占据整个中国,这严重威胁了太平洋另一个巨人美国的在华利益。

    尽管一直在宣扬民主和自由,可暗地里美国也在经营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比如菲律宾、关岛及太平洋上的众多岛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了5万士兵后,美国国会不仅拒绝政府加入国联,甚至大规模裁减军队,并与英法日签署海军裁军条约。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占据上风,想让自己的国家远离欧洲的战火。

    英法虽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却在战争中遭到重创,1929年的经济危机更是令本已受到重创的经济雪上加霜。他们的国民忙于罢工,政府则忙于安抚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的德国,惨重的伤亡让他们希望避免自己再次卷入另外一场战争。事实上,在很多政客看来,法西斯政权相较于传统的民选政府更有行动力,面对经济危机时,也拥有更具体的解决方案。当然,今天的政客们是不会承认他们曾经的这种想法的。

    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内战爆发

    1936年的西班牙内战,令苏联领袖斯大林对纳粹的崛起分外警惕。他向西班牙政府派出了数百名军事顾问,然后希特勒和他的“同志”则源源不断地向佛朗哥输送武器,甚至还用运输机将佛朗哥的军队由摩洛哥空运至西班牙本土。到了1939年3月,西班牙政府军在弹尽粮绝后抵抗失败。佛朗哥的胜利令法西斯势力进一步扩张,斯大林似乎也放弃了抗击法西斯主义的想法,因为他还要恢复受到他自己严重摧残的军队建制。1934年开始的“大肃反”令苏联红军损失了3/5的元帅,80%以上的高级指挥员。虽然这令苏联红军在1941年开战后损失惊人,却让以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为代表的中青年将领迅速得到提升。

    二、1940~1941,真的是我们看到的那样吗?

    大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执导的首部战争动作题材影片《敦刻尔克》(Dunkirk),已于7月21日北美上映。这部二战动作惊悚片基于诺兰的原创剧本,故事聚焦二战时期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5月25日至6月4日之间,在德国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攻势下崩溃的英法联军,在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小城敦刻尔克,依靠英国海军和民众自发组织的“无敌舰队”,进行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疏散行动,成功挽救了超过33万8000名来自英国、法国、比利时军人的生命。(影片介绍来自360百科)

    电影《敦刻尔克》海报

    在历史上此事结束之后,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发表了激情澎湃的演讲:“这次战役尽管我们失利,但我们决不投降。决不屈服,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战斗,我们将在海洋上战斗,我们将充满信心,在空中战斗 ,我们将越战越强 ,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本土, 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 ,在敌人登录的地方作战, 在田野和街头作战 ,在山区作战 ,我们任何时候决不投降。”现在听来依然震聋发聩,令人鼓舞。于是,出现在我们的课本上的大英帝国总是一副傲骨,不向屌丝出身的希特勒屈膝的形象。

    事实上,1940年的英国可能真的充满各种声音,比如与希特勒携手对付苏联,毕竟这位奥地利下士在上台时就说过共产主义才是他的死敌。而这又何尝不是老牌资本主义家丘吉尔的想法呢?毕竟六年后的“铁幕”也证明了这一点。当然,作为老百姓,我很庆幸英国人没有跟德国人合作,虽然他们曾经养肥了希特勒那么久,也只消灭了10%的德军。

    丘吉尔演讲

    另外一个疑点,斯大林真的对德国如此低估而没做好应对措施吗?

    其实斯大林不仅没有低估德国,相反在剪除异己后天天在准备打仗。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就完成了工业化,工业产值已经仅次于美国。一战时候的俄军三个人一条枪,二战时苏军已经有了T34这种先进坦克,甚至好像有用不完的感觉。虽说是重工业轻农业导致了民生问题,或者为了不杀那100万人让大家“自由辩论”,当希特勒的坦克1941年开到莫斯科城郊时,损失的人员就远不是“肃反”和“乌克兰饥荒”中的那些人了。否则被波兰军队吊打的“红色拿破仑”——图哈切夫斯基元帅能挡住德国人吗?说不定那时候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们还只是一个师长也不一定呢。希特勒在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连续得手后,斯大林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工业设施迁移至乌拉尔山中,甚至与西边的“同志”联手瓜分了波兰,都是为了让苏联获得战略缓冲地带。(注:苏德军队在波兰会师后,德意志国防军曾向苏联红军打出旗帜:向由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组成的伟大红军致敬…....)没有这些地带,谁也挡不住1941年的德国部队。

    三、1940~1941,哪次才是最命运攸关的抉择?

    英国著名史学家伊恩·克肖经过多年的考察与研究撰写了本书《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书中考察了1940年5月到1941年12月做出的一系列互相关联、具有巨大军事影响的政治决策。

    但是哪次才是最命运攸关的抉择?

    笔者认为,1939年的诺门坎事件才是影响整个二战进程的最关键的事件。

    诺门坎战争

    1939年的“伪满洲国”与“蒙古国”的边界诺门罕发生的这次规模远不如后来战事的冲突事件对随后六年产生了深远影响。初出茅庐的朱可夫好好地教训了来日本关东军,让这些充满骄傲的长州武士灰溜溜地听任萨摩藩的倭寇挑战美国。今天看来,珍珠港事件的发生基本就是罗斯福自导自演的苦肉计。没有这事,美国政府是不可能对德宣战的,美国国内德裔比例占移民人数的第二,抿心自问,如果是你你会跟自己的祖国开战吗?刚迁来美国没三代人的艾森豪威尔会同意吗?

    诺门坎战争

    最后写一段话,不能有标题,但又不得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7000万人死亡,每个国家都付出了巨大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局面。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享这份胜利的荣耀,更不用说某一个民族了。自古以来欧洲就有反犹传统,要不然也不会有《威尼斯商人》这样的名作诞生。为什么大家都反犹,难道因为大家都做错了?犹太人的确死伤惨重,但是苏联死亡的2700万人、中国死亡的3000万人就不惨重了吗?在讨论这种重大决策的时刻,单单拿出一个章节写犹太人,真的很没必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评 | 回顾1940~1941 世界如此被颠覆——《命运攸关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cwv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