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这本书其实没有很长,大部分篇幅都是在讲企业变革的案例,理论的内容穿插其间,由于整个看书、写书评的过程中拖延症又犯了,纠结了很久对如何取舍内容,断断续续地写了下去,最终化成了这篇文章。
删减很多,也有很多个人的主观理解。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光是拥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已经远远不够了。像是书中提到的海啸一般,未来的变化来势汹汹,只有掌握海啸到来的“信号”,我们才能成功避开它。
这就是整本书所讲的“远见力”。
作者认为判断事物发展的趋势,先要分清软趋势和硬趋势(软趋势,即可能会发生变化的趋势、未来的变数;硬趋势,即可测量、可感知的绝对会成真的趋势)。
作者以“二战”后的婴儿潮为例,婴儿潮人口步入老年,医疗需求增加,这是硬趋势,因为人口是固定的;而预计医护人员短缺,这则是软趋势,因为未来医疗科技、体制等方面的改变可能会对其有一定影响。
就像作者在后面讲到未来医疗,由于科技的进步,远程诊断、远程监控等等医疗保健手段的实现并非不无可能。类似这样的变革自然会节省医务人员的很多时间。
想到了之前看的一部电影《乘风破浪》,电影里男主他爹就曾断言往后是录像带的天下,花了大笔资金开了家租录像带的店,录像带的结局如何我们自然都知道。这就是将软趋势当做硬趋势造成的决策错误。
就像录像带退出历史舞台,影像的存储数字化,巨大的变革背后总有科技的支撑,本书介绍了科技进步的八个方向——
1.去物质化
就像前面说过的,看电视剧不再需要录像带,直接下载各种格式的视频即可
2.虚拟化(转化媒介,电商、VR等)
3.移动化
台式机→笔记本、座机→手机
4.产品智能化
“请在下一个路口左转”,我们在驾驶时听到导航实时播报的信息就是智能化。
5.网络化
网络视频、云盘等技术的实现
6.互动化
7.全球化
8.汇聚化
还有三大数字化油门:运算处理能力(摩尔定律:电脑运算能力每十八个月就会加倍);宽带;存储容量。
技术的进步就是硬趋势,以上所说的这些发展趋势都是以我们自身都能感受到的速度在变化。像是我小时候,几十兆的游戏就算大制作了,现在几十兆可能还不够看个视频。
再看大一些的产业,比如在线教育(就不打公司广告了),从前我们很难以想象在网上如何学习,因为各类技术原因的限制,比如电脑的普及度、网速等等。我们怎么能远隔万里与老师互动呢?上千个人同时挤上一个课堂听课,会不会卡顿?
本书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只要有可能,必将会实现;你不去做的别人就会去做”。在线教育产品的用户体验一定会随着技术的更新不断提升。作者认为网络未来的发展是沉浸(3D体验)、智能化,未来的在线教学是值得期待的。
跳出你面临的问题——
你所认为的最大问题并不一定是真正核心的问题。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像剥洋葱一样,从我们遇到的表层问题开始,一层一层深入到核心问题,不要执着于错误的方向。
其实通读这个章节,个人认为解读为“另辟蹊径”可能更好理解。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先不要放弃,而是进一步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或许当前的困难我们的确无法解决,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最终达到目标,因为我们可以换一条路走。
作者以礼来公司(世界最大的医药公司)为例,礼来由于面临着公司独有的某药物专利就要过期,而这个要为公司贡献了年销售额的三分之一,因此礼来急需寻找下一个热销药物。要获得新药,必须解决药物分子的问题。尽管礼来有近7000名研究人员,但还是无法在期限内解开剩下的分子谜团。而再雇佣更多的研究人员,资金又不够了。
礼来并没有筹集资金雇佣更多的研究人员,而是创建了一个在线的科学论坛,以悬赏的形式向全球科学家求助,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
书中提到的另一个方法:反其道而行之。其实究其本质,也可以算是另辟蹊径,从他人没有注意的角度观察事物,使用他人没有用过的渠道。
某食品公司曾砸下数百万美金在美国当地的广告圣地投广告,后来他们灵机一动:与其雇用专家,不如聘请些业余人员来做广告。于是乎,他们搞了一个广告创意大赛,由于活动本身有新闻价值,结果最终胜出的两支广告成本不高,却带来了不俗的效果。
书中还有很多具体的事例,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了。相信书中诸多事例,总有一些能给你启发。
“理解未来”,书名实在是很诱人,但光是读完这本书,并不能立马让我们超越他人,作者提供的是更多的思考方式,运用这种“远见力”就像锻炼肌肉一样,需要时常去运用它,参考书中所提供的方法反复思考,才能有所收获。
---------------------------------
小学时我们经常布置“想象文”的写作作业,当时好像写过一篇以“未来的学校”为主题的作文。具体写了什么我有些记不清了,不过当时馆长似乎并没有写的很天马行空。
想到书里提到一位女歌手与已过世的父亲出专辑的事例,作者称赞她敢于提出天真的设想。
科技会越来越先进,我们这些普通人不了解,也无需了解技术实现的细节。大胆地提供自己的想象,寻找可用的技术,办不到的事情或许比你想象的少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