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丁娟老师带来的《阿德勒让亲子养育简单有效的秘诀》。丁老师今天在简单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后,重点讲了孩子私人逻辑的形成并以几个例子讲述了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
阿德勒主张,决定我们生活形态的“人生风格”在四五岁就由“人生原型”决定,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环境)的基本看法。丁老师通过怎么对待哭泣的孩子、关于给孩子手机以及对待考试失利的孩子等三个例子进行了说明。
听了微课,感觉以前听到的什么“哭声免疫法”、“棍棒底下出孝子”之类的做法都是对人性的摧残。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并不是给孩子以温暖和可靠,而是通过不理不睬,让孩子对世界失去信心;在孩子由于生理原因犯错时,不但不体谅,还要落井下石,让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在孩子考试失利时,不是给与鼓励,而是冷语打击。阿德勒的理论是让孩子感到爱、感到自己值得爱、感到世界是安全的,在此基础上才能很好地活成自己,而不是活在别人的评价里。而以上种种做法,可能短期内有效,让孩子快速地活成家长想看到的样子,但从本质上就是对孩子生命力的扼杀。
想到这里,我想到上次微课上,侯磊老师分享的两种“听话”,虽然别人看起来表现差不多,但一种是失去了自我,而另一种则是活出了自我,样子虽像但本质完全不同。就像例子中哭泣的孩子,可以在得到足够的爱之后,在对世界的信任中甜甜入睡,也可以在恐惧与对世界的失望中孤独入眠。虽然都是独自入睡,但两种心态有天壤之别,长大后的表现自然也大相径庭。
听完微课,有点后悔自己没有早点接触阿德勒心理学,没有早点学习正面管教。虽然没有用“哭声免疫”之类的极端手段,但在孩子小时候陪伴质量确实不高,处理方法也不太恰当。
俱往矣,过去已不可追。种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用对孩子有帮助的、能支持和鼓励到孩子的,还是让他受挫的、气馁的,来衡量我们与孩子互动的每一个决策,让亲子关系走回建立一个平等、尊重、温暖、充满爱的方向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