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时候在一行工作时间久了,难免会收到一些朋友的问题,我也向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偶尔能力有限,会推荐他们去某某网站或找谁谁多了解一下。
大概率也总是会得到一个回答:“你竟然连这个都不知道。”
“你竟然连这个都不知道”,这句话的伤害不大,侮辱极强。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人从事于某行业就一定是全方位地了解,即便我们不能成为一个领域的大家,我们就不配拥有这份工作了吗?
就好像喜欢电影的人一定要看过《教父》才算得上是喜欢,又好像必须了解好莱坞与宝莱坞的区别才勉强够得上电影迷。不仅如此,可能连电影流派都得略知一二才行。
image这倒让我想起一些公司关于某岗位的招聘JD,不仅要求你既要会A也要会B,甚至C和D都会最好,能文能武,能言善辩。
这种病态的招聘要求让人觉得如果没有多项技能傍身,连工作都不配。
但在面试过程中,却极少有人像许知远回怼别人诋毁他长相的行为——“审美上的偏狭,是一种智力缺陷”那样说:“思想上的偏狭,是一种精神障碍。”
02
这个世界上的大家那么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佼佼者。
我们只会去刷刷榜单上的那些高分电影及书籍,去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与这个世界的偏见暗暗较劲,即便无法在下次扳回一局,也要在某些角落里艳压一头。
输人不能输气势。
image有一次我与朋友一起聊到该怎么快速与陌生人建立联系,他是这么回答我的:“如果他不了解你的专业,那你就跟他谈专业,如果他比你懂你的专业,你就跟他聊八卦,那样,你们自然而然就聊到一起了,关系也就拉近了。”
这个观点我一直记得。
直到现在,只要在陌生场合,为了不显尴尬,都会与旁人按照这个顺序聊下来,感觉倒也不差。
聊专业你会收到一些羡慕的眼神;聊八卦你会收获一个轻松的氛围。
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你想了解的东西反而变得有趣,那些文字及影像中的情绪,或难过,或幸福,或挣扎,或欢愉,都可能带给你无法弥散的渴望。
03
毛姆在《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写到:为了应对考试或学习知识,我们需要阅读许多书,这类阅读中是不存在什么享受的。我们只是为了获得知识而进行阅读。
唯一能做的便是祈祷因为我们需要它,所以我们不至于在通过读它的过程中觉得乏味。
我们可以不必读很多书,也不用计较一年内看完多少电影,甚至连陀思妥耶夫斯基都不知道也没关系。
image重要的是,你阅读的每一本书,看过的每一部电影,你为此思考过什么,悟到了什么,或者教会给你一点什么,只要有一点都是值得的。
也不用每天为了硬磕《百年孤独》里晦涩难懂的故事而发愁,更不用为了没读懂《红楼梦》而觉得自己没有文学素养。
这个世界的知识很多,我们历经九年义务教育,是为了获得打开世界大门的金钥匙,所以有些必要书籍是非读不可。
而有些非必要性的书籍,其实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阅读,世界名著也好,无名之著也可,我们树立自己的文学观难道不好吗?
浅薄就浅薄吧,至少快乐。
image/End.
/图片丨《毕业那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者:陈晨,表达即偏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