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很多名人的自传,当收到书写“我的自传”这一任务时,头脑中涌现的是那些人的表述,像是高尔基的自传、富兰克林的自传,他们都因为过人的才华与建立的成就获得称赞和敬仰。
自传是他们个人的一个具有说服力的附加产品。我回望自己这二十多年的学习经历,成败与得失在眼前经过,虽谈不上有什么成就,但也算是一个生命悄然地、健康地绽放。本着对自己生命负责的态度,借此机会对我的二十多年的经历做个反思和总结。
自传就是书写个人的“回忆录”,如果它有章节的活,我想我的自传大可以分成“四部曲”:师长辛勤培育——童年篇,“头脑不简单,四肢不发达”——中学篇,弃理从文——高中篇,寻找自己——我的大学篇。
一.
我不知道基因能够影响一个人多少,我家里人大多文学方面比较优秀,我自己也对文字产生了兴趣,这应该从我的童年起就渐渐形成了。
小学是我比较特别的一段经历,在此期间,我的一位亲友,也是师长,对我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她就是我的姑奶——我就读的小学的一位老师,在读小学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寄宿在她的家里;姑奶对传统文化方面很有研究,因此也在这方面对我做了很多相关的培养和教育,我当时是欣然接受的,直到现在,也很感谢这段经历。
当时,每天背一段《论语》成了我的例行任务,虽然不是十分懂得具体的意思,但那种平时不会从人们口中说出的话从我的嘴里说出来,倒产生一种自豪感,我反复背诵、琢磨着这些字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或许是这种韵律感让我觉得很有趣,我把这些文字作为消遣,很少感到厌烦,我想这也培养了我安静的、坐得住的性格,不过可能是我嘴里总是咕叨,脑子里总是记忆,看起来也就不显得那么活泼;不过我本性上并不是一个十分老实的孩子。
在姑奶家的另一段难忘经历就是她的女儿因为学习美术,到了假期就给我们这些小孩子开设美术、书法培训班,我也得以受到一点“艺术”的熏染,我直至现在都爱好写毛笔字,虽然写得并不怎么样,但我喜欢那种墨香、宣纸铺开来的感觉;
不过我不是十分老实的小孩子天性也凸显出来,大家安静练习毛笔字的时候,我对窗台上的透明盒子里装的眼影产生了兴趣,我想把它混合在墨水里写出来的字会很好看,于是仗着自己对“老师”熟悉,我真的这么做了,而且还撺掇别人这么做,我现在还记得那是一盒绿色的眼影,写在字里的确很漂亮,得到的呵斥也绝对很难忘。
我并不是十分蠢笨,成绩也不错,尤其是语文成绩,我的数学从小学起就不是很好,但我态度认真,性格安静,因此小学时候的老师大都很接纳我,他们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从心底尊敬他们、喜欢他们,当有学生调皮时,我会从老师的角度考虑,我觉得这是我较其他人成熟的一面,我想这也是老师信任我的原因之一,我的师生关系一直很和乐,对于我幼小的心灵来说,“老师”“学校”都是最神圣的字眼,如果我把一个人叫做老师,那一定是我最尊敬、最信服的人了,尽管偶尔也会受到批评,但我有种“心甘情愿”的情怀,决不记仇。那段时期,我也总是被分配管理班级纪律,记忆中非常尽职尽责,综合起来我成为了“三好学生”、学校的“大队长”。
二.
1.入团
凭借着认真劲儿,记得升入中学第一次考试考得不错,也是在初一我入了团。共青团是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信仰共产主义的中国青年组成的群团组织,加入到团组织让我又多了一重身份,因而感觉到很骄傲,作为当代青年,也强烈希望自己能够做出一份贡献。
2.升入重点高中
中学期间我将自己的认真学习劲头延续了下来,尽管成绩有些不稳定,学习过程中语文、英语的学习还是感到很轻松,数、理、化感到有了难度,不过对于这些弱项偶尔我也会取得还不错的成绩,我最大的问题是难以有持续的钻研。
同时我的体育成绩一直不是很好,跑步总会落在后面,这也是我中考时候分数拉下来的一项,不过一番努力之下,我还是如愿进入了北镇高中。
现在想起来留在头脑中清晰印象的并不是课堂上的知识,而是很多课堂以外的东西;体育课上流汗跑步的过程;同学在一起因为老师抛出问题而紧张;成绩没考好一起面对批评;还有相处过程中友爱的点点滴滴等;我的老师都是那么亲切、友善、有智慧,同学、同桌、朋友也都是那么可爱;那时候,身处其中,我很珍惜,甚至我的愿望一度是当一辈子的学生。
三.
1.糟糕的理科成绩
我的家人都是学的文科,我想着自己在理科方面突破一下,高一文理分科的时候,我在老师的推荐、同学的怂恿下,选择了理科;高二上学期我也一直在学理。我对学习还是很认真,但对所学内容并不感兴趣,语文成绩倒是一如既往,但我想不明白那些无尽变换的化学方程式到底是怎么回事,结果总成绩也很差。
2.弃理从文
很幸运的是,在我的爷爷、奶奶了解情况之后,规劝我转到了文科。我为他们当初的规劝感到由衷的感激,我也知道了师长的引导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多么重要。
现在细想起来,我的父母都是农民,在我小时候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是以务农为主要收入来源;虽然温饱不愁,但也不算很富裕;家里并没有人有一技之长或是指引我继承下去的行业,除了书本的学习外,我也鲜有专长,所以即使到高中,我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未来的从业方向,甚至很少为此做过打算。
不过这倒也让我更加专注于当下的学习,转入文科之后,我的学习就轻松了很多,同时,我也学的很有兴味,我在学校门口租了一个房子,脱离开学校的宿舍,以便更方便的学习。
那段时间,我真正从学习当中感受到了快乐,在我的爷爷、奶奶的鼓励下,我对学习十分的投入,那时,我听说有种学习的境界是这样的:第一阶段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阶段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个阶段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确定学“文”,“独上高楼”之后,我决定进入下一阶段,想学习司马光用圆木警枕的例子勉励自己,我没有警枕,于是想到自己穿着衣服不会舒服就会醒来,于是那段时间我通常不脱衣服就睡觉,决定和着衣服学习到很晚,结果我想我是低估了我的睡眠能力,通常我是和着衣服一觉睡到天明。不过经过一番折腾,我的成绩总算稳稳的排在前列,但我始终缺少十分钻研、苛求自己的精神,成绩或许本可以更上一层楼,可我最后并没有在“灯火阑珊处”看见“那人”。我想这也让我的家人很失望。
四.
1.对新环境的适应
我选择了新闻学专业,这个选择大部分都是父母帮我做的,因此在学习之初,我并没有感受到很强烈的兴趣,我对新闻的兴趣是后来逐渐培养出来的。
糟糕的是,我对大学的授课方式感到很不适应,此前,我已经习惯了同老师、同学建立亲密的联系,习惯了在熟悉的氛围下学习,而我和我的同学们几乎很难完整的凑到一起,有一次完整的对话或交集,我意识到周围的人和我想的都是不一样的事,这让我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尽管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也从未放弃认真的学习,除了专业课外,我选择了很多其他喜欢的通识课,对我来说不比专业课的收获小;因为如果按照高中的速度,新闻专业的知识可能一个学期就能学完了,剩下就是做练习题,之后大家也都会有不错的分数。
很不幸,我的计算机还是挂科了,说实话,“挂科”对于我来讲还是新鲜的事,我在计算机操作上的确很笨,在大学前,我很少上网。我的计算机一路挂科,我一路坚持自己重修和补考,这个过程也是很难熬的,问题是,每次重修的内容和上课的内容都是相同的,可每次考试的题却是什么难度的都有,不过在毕业前,我终于成功的“渡劫”了。
出了学校,实习期间,我意识到,计算机还是很有用处的,而且如果当时我了解到自己可能考研,可能不会那么草率的参加考试。
2.图书馆“常客”
课堂上学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我只能自己去寻找知识吸纳、学习,这可能是大学给我上的最深刻的一课:学习是自己的事,知识要靠自己寻找、探索。这期间,我读了自己很喜欢的书籍,大都是名著,《人类简史》、《复活》、《悲惨世界》等,我逐渐从中筛选出了自己喜欢的内容,这让我对自己的世界更加明晰。
3.对就业的思考
在我接触马克思的时候,他的一段文字很是打动我,原文是这样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我敬佩这种胸怀和气度,我认为一个人不能以自己的幸福作为终极目标,这样的器量绝不能引导我们走得更远,而是应该为全人类的幸福做些什么,这并不是我独自表白这些空话,而是我认为作为一名青年,应该怀有这份情怀,如果我们正处在理想的年纪的青年没有这些高尚的理想,那么世界怎么会有理想的一天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