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跟着张文质写作教学随笔
巜 夜归鹿门歌》教学反思

巜 夜归鹿门歌》教学反思

作者: 誉之不加劝 | 来源:发表于2018-11-30 18:42 被阅读1次

    今天早上,给学生上《夜归鹿门歌》。这是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的诗。这首诗相对较为简单,它属于自主鉴赏诗歌。我决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上课一开始。我先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是自主鉴赏本诗,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方法是知人论世和缘情入景。

    我先让学生借助学案了解与孟浩然相关的背景知识,找一个学生来介绍孟浩然。同时,明确孟浩然的诗内容大致分为两种:隐逸闲适和羁旅愁思。我先让孩子们分析题目,借此判断这首诗究竟表达隐逸闲适还是羁旅愁思?孩子们抓住了“鹿门”二字,并结合课下注释,知道鹿门是隐逸圣地,因此得出这首诗要表达的是隐逸闲适之情。

    第二个环节,我让孩子们大声读诗。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浩然要表达的情感。诵读过后,请孩子们结合课下注释,一字一句疏通诗意。五分钟后,孩子们开始互相交流自己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惑不解之处。孩子们交流时,我在旁边巡视,有好些同学把自己不懂的疑问就抛给了我。我笑而不答,启发他们向同伴求助。

    交流完毕,进入展示环节。我请几名同学说一说对这首诗的理解。孩子们大多依照原诗句,一字一句解释。几个孩子说完,问题都停留在“渔梁渡头争渡喧”和“鹿门月照开烟树”两句。我让孩子们大胆发言,互相质疑。不断有人说出见解,又不断有同学质疑,多次质疑后,同学们渐渐走出了困境。

    “渔梁渡头争渡喧”,原来是人们争相回村的一种喧闹,和上句“山寺钟鸣昼已昏”形成了鲜明的动静对比。可是“开烟树”仍然是同学们的一大难点。学生首先不知道什么是烟树。竟然有同学说那是树烧着了在冒烟。高中生理解成这样,不得不说他们的理解层次太浅薄啦。可也正因为孩子们这样说,我才知道他们知识积累有多么匮乏。可喜的是,很多孩子对“冒烟的树”都不赞同。张卓说烟树应该是树是笼罩在雾气中,朦朦胧胧的感觉,是说诗人看不清楚树的轮廓。我点头表示赞同。

    可是孩子们依然不懂什么是“开烟树”?我请孩子们结合下句来理解上句。“忽到庞公栖隐处”的“忽”如何理解?在我的启示下,三班的王浩、四班的张卓很快就意识到:月光照开了笼罩在树上的雾气,树的轮廓一下子清晰起来,庞公隐居的地方一下子显露在诗人的面前。所以,作者在这里还表达出一种欣喜之情。孩子们通过互相质疑、互相答疑,既理解了诗句,还明白了理解诗句时应该上下句连起来理解。

    四班伟涛说“鹿门月光照到了开烟树”,我很欣赏这个孩子第一次敢大胆地回答问题,也很感谢他分享了自己的理解,才让整个死寂的课堂一下子活了起来。他的理解虽然不对,但也让我明白了孩子们的困惑之处,为以后提高课堂效率积累了经验。

    不怕孩子说错,就怕孩子不说。我想,今后的课堂上,我还是得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只要他们肯开口表达,我才有机会带领他们进步。

    鉴于四班上课时时间较充裕,我给三班上课时,临时请李国龙上黑板抄写了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请孩子们对比阅读,明白孟浩然的诗作中也有急于做官、渴望被引荐的诗作。相比较而言,我觉得三班的课更完美一些。

    最后几分钟,我让孩子快速背诵,教孩子们用每句首字为线索来背诵的方法,下课前,两个班都有十多个孩子能当堂背诵了。

    今天的课,可能很慢,很随意,我却在今天的课堂上,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比起我一直灌输观点,孩子们满脸茫然,今天的课要比以前的课好很多。无论教多教少,这节课,我看到了很多孩子脸上的喜悦,那是自己攀登山顶的欣喜。我也满心欢喜,因为我更喜欢看见孩子成长。

    努力,一步一步,时时回望,不留遗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巜 夜归鹿门歌》教学反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lfk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