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请简要谈谈听完导读后,对这本书的理解。
最初喜欢《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是在教课文《祖父的园子》时。文中优美的片段让学生背下来,作为好词佳句积累。对于这位只活了三十二年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最重要的代表作――《呼兰河传》,却没有读过。
更不知道这本散文体自传小说,是她短暂人生末年对童年的回忆,从侧面展现了这位传奇女性的坎坷人生。并忠实地记录了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俗,那个特殊时代一群小人物的悲欢,揭示的却是几亿国民的共性。想想萧红出生的年代,中国四分五裂,被各军阀控制,烽火四起,日本通过签署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东三省。这些距离现在的孩子遥远,估计不太好理解。所以,在共读这本书时,先要做的一定是要把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萧红介绍清楚,这样才能帮助孩子们更好理解《呼兰河传》。这本被茅盾高度评价为:叙事诗、风俗画、歌谣的书,是怎样的一部经典呢?甚是期待!金庸先生曾这样谈到他读了这本书的感受:感人至深,读完此书,径去浅水湾她的墓前凭吊一番,深恨未能得见此才女。
据说这本书包含的语文要素非常多。叙述的层次、如何选材、叙述与描写、主题表达、语言的风格形成……这些大概是它被称为神奇之处的几个点吧?
走, 到呼兰河去,去看一看,萧红是如何通过典型事物与人物的描写,揭示出那个时代,在北方这个小城日常生活背后的民众观念?去看一看,萧红在这部最能代表她的作品里,是怎样选取对场面、人际关系、民俗仪式的描写?又是怎样通过叙述的语言记录荒凉的家与邻居们的悲欢,再现记忆里的童年?
《呼兰河传》风格独特,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突破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这更是吸引我的另一个地方。
昨晚读了它的第一章,我初步感受到了她叙事风格,先从呼兰河城外严寒的环境写起,再聚焦呼兰河小城街道景色,介绍十字街上的各个店铺,运用对比写了牙医和药店不同。东二道街上的火磨和学堂学生、西二道街和东二道街上一样的大泥坑、各色各样冷漠的人、扎彩铺、小胡同的故事……读起来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讨饭人的一文不值”“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大;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这种任其自然生存状态让人感觉心就像呼兰河城的冻裂的大地一样,寒冷的心在一阵阵收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