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管理好,让教学工作更精彩!
~~读《小强升职记》一书有感
职业适应组 丘定锐
临近期末,盼来的是邹鑫著的书《小强升职记》。是的,每学期末,学校都要发一本书给老师们假期阅读,并写出心得体会,提升每一位教师的能力,这已成为一种常态了,学校、校长是多么的用心良苦啊。对我而言,如果没有发书反而不习惯了,故说是祈盼。
新书到手,又是一阵“狂”喜,看封面,阅目录,最后定格在第三章的“如何做到要事第一?”眼睛又很快停留在“琐事越做越多,要事越做越少”这一行字上。联系自己的实际,确实如此。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新的一学期,我所任教的课程变了,变的是增加了中职二(2)班、中职二(3)班两个班的生活数学课,加之之前未变的八(1)班、八(2)班两个班的数学,一共是四个班的生活数学课。自己做学生那么久了,都把语文、数学课当作主科看,在特殊学校也是一样,智障学生对语文、数学的学习热情,也始终不减。
正因为学生有高涨的学习热情,所以从“钻研教材~备课~上课~设计作业~批改作业~讲解作业”各个环节都不敢松懈。自己的感觉是,每天都要完成这些内容,一拨接一拨的,忙个没完。似乎每一天都把自己交给了‘钻研教材’‘备课’‘上课’‘设计作业’‘批改作业’‘讲解作业’。但这些工作又是自己的要事,不完成不行,不努力完成不行,不认真完成不行啊。结果一天下来,除了累还是累。这是新学期开学第一个月来的充分感受。但是之前似乎没有这个感觉,究其原因,就是几乎每天都有3节以上的生活数学课。之前之后都要备课改作业等,有种“琐事越做越多,要事越做越少”的感觉,根本冷静不下来和腾不出时间来看一些自己喜爱的书。“我看到的那些能做成事情的人都是时间管理的高手,因为时间管理其实就是人生管理,是时间的管理方法或者说艺术,构成了不同的人生”。现在对照起书中的这句话,与‘时间管理的高手’相比真的是差之甚远,如果上升到‘人生管理’的高度更是惭愧不已。
一个月后,自己进行了反思和改进。那就是认真思考了一下自己的工作,把要事和琐事科学地处理好。先说所谓的“琐事”,那就是6项之中的批改作业,批改作业是一项要及时完成的工作,所以我安排在每个课间完成。一到课间,一坐下来首先想到的是批改作业,中职二(2)班、中职二(3)班的作业批改完没?八(1)班、八(2)班的作业批改完没?课间时间首先浮现在脑际里的就是批改作业,由于定了时间,做到了心中有数,每天几乎都在早上的课间把作业批改完。下午的课间就用于读一些自己喜爱的书,背一些自己喜欢的诗词篇章,每每腾出时间来读写自己喜爱的书,当背诵了许多诗词篇章,背熟了党建理论,背熟理解了一些专业理论篇章并运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时,心里那个满足感呀,别提有多高兴。有些名人能大段大段地把书背下来,能记住大串大串的数字数据,我充分利用好了时间,充分管理好了时间,也能够这样做了,于是乎常常独自沉浸和享受在记忆成果的愉快幸福之中。
每节课后学生都追要作业,特别是一些有能力的学生,尤其是八(2)班的学生,一节课后如果没有布置作业似乎缺少了什么。这就逼着我,上课之前必须努力去设计好作业。有时为了使设计出来的作业图文并茂,简单易懂,就要花一定的时间去找图片,拍图片,找到了拍到了还要编辑、修剪,每周14节数学课,编辑、修剪图片的数量和难度可想而知,为了把这项要事做好,自定每周至少要用3节课去做。定了时间,而且努力去做,九月份那被动的局面一下子便改变过来了。九月份很多时,课后科代表来要作业,都是因为没有设计好而使科代表扫兴而回。一旦做在前了,设计好了,每次都让科代表有作业拿回去发给每个同学晚上完成,有时我也会上课时主动把作业带进教室。
批改作业、设计作业都安排好了时间,怎样教学生,怎样教好学生,这更是要事,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四个班都存在问题学生,能力差异,特别是八(1)班在这方面尤为明显。我在期末PPT总结时这样写道:
课堂教学既让有学习能力的学生学到知识,又让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学到知识。
在八(1)班,我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梁浩臻、张锦鹏、冯佳佳等同学在课堂上用计算器做练习,提升他们动手计算的能力。而有学习能力的于浚乐、曾智锋则按教学主题上课。
课堂教学既让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学到知识,又让基本没有学习能力的学生有事可做。
在中职二(2)班,我会设计一些表格或者出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黄志强、何志健整节课专心抄写、计算,而不会呆坐着。
在中职二(3)班,我会专门出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何晋升抄写,并及时面批鼓励,使得他不再动不动就发脾气,扔东西,使得他的情绪能稳定下来,脸上经常微露笑容。
对于智障学生而言,我认为个别辅导是非常必要的,而且针对性强。
当八(1)班的张锦鹏、霍梓贤、梁浩臻;八(2)班的刘恒杨;中职二(2)班的陈柏根、黄志强、何志健;中职二(3)班的梁荣毅、何晋升等同学都能在课堂上静下心来学习,对我的数学课没有流露出厌恶的神情,而且逐渐感兴趣,内心是多么愉快和幸福啊!同时,看见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一定的适应社会生活的知识,这又是一件多么开心和愉快的事啊!
可以说,在考虑怎样因材施教,因材施导,怎样使得那些几乎没有学习能力,没有读写能力,情绪变化无常的个别学生能安静下来学习而不影响那些想学习和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同学确实是费了不少心思。可喜的是,这学期我的一篇获奖的优秀教学反思就是从这思考中诞生的。也可以这么说,优秀的教学反思在管理好了时间中诞生了。
开心的“100”分
[if !vml]
[endif]
张锦鹏同学做的练习题
2018年9月26日(周三)第一节课,下课铃声刚响,张锦鹏同学微笑着把上面那张练习纸交给我,然后慢悠慢悠地收拾书包,把计算器最后放入。上面63道计算题,就是张锦鹏同学借助于计算器完成的。
一个八年级的学生借助于计算器用一节课(35分钟)的时间完成63道计算题,本来没有什么难和可写的,可因为他是智障学生,而且是一个极重度的智障学生,而且基本上没有什么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就是基本上没有什么学习能力)。
张锦鹏所在的班级是八(1)班,有10个学生,这个班的学习情况是,典型的两头现象。一头基础比较好,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均比较强,有两人,分别是于浚乐和曾智锋。另一头,基本上没有什么学习能力,有8人。上课的难度可想而知。课堂上的我,既要让基础比较好的两个学生尽可能多地学到一些实用的知识,也要考虑基本上没有什么学习能力的那8人怎样掌握一些简单实用的知识。而在实际中,操作要比想的难得多。开学上了几节课,因为没有考虑好时间分配和内容安排,一节课下来,心里老觉得没让两头的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能学习和掌握好的知识。发觉只有于浚乐和曾智锋在学,其余的都是在附和着,或者干别的事,心不在焉。心想:不能老这样下去了。
为人师者那强烈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催使着我必须要尽快地想出办法来。经过反复考虑,办法很快出来了,那就是,采用人们常说的分层教学法,因材施教法。怎样分?怎样教?怎样因材施教好呢?想出了比较好的方法,也是比较适合他们实际能力的教学方法:每节课出一些加减乘除法练习题,要求他们用计算器辅助完成,老师巡视面批。
这一做法果然有效,课堂纪律一下子有了明显的变化,原来比较嘈杂的课堂纪律很快变得安静了许多,有时甚至没有一点儿吵闹的声音,取而代之的是轻轻地按计算器的声音。而张锦鹏呢,变化最大,之前因为听不懂,无聊至极,时不时撩后面的于浚乐,要么拿他的书包,要么抢他手上的笔,要么把自己书包里的东西倒出来,满地乱丢,导致于浚乐时常难以安静下来学习,旁边的同学也时不时会被他丢来的书和本子砸中而不能安静下来学习。看到这种情形,你作为上课老师能熟视无睹吗?课还能上得下去吗?不能,得必须马上制止。但制止完了不一会儿又重演,又得去制止。一节课常常要花不少的时间去管纪律,如此下去,无疑会影响教学效果。
当改变了教学方法,让他做练习题,他有事做了,愿意去做并且会做,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就完全不同了:不去撩后面的于浚乐了,不去拿他的书包了,不去抢他手上的笔了,不把自己书包里的东西倒出来了,不满地乱丢了,有点儿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样子,似乎完全沉浸在按计算器和写答案的乐趣之中。而我呢,时不时进行巡视,发现他做完了一题就及时批改,并大声说:“张锦鹏同学这节课不错!张锦鹏同学今天表现得很认真,都做对了,你们要向他学习!”每当听完我一次一次的赞扬,他都会微笑一下,咧咧嘴,或者舒展一下眉头,然后继续旁若无人地往下按(做)。
做这63道计算题,中途除了及时的面批之外,我还对他进行了多次的表扬和鼓励,而张锦鹏同学得到了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一次比一次自信,一次比一次认真,一个劲地做。下课铃声刚响,他熟练地把后面9道题的结果直接写了出来,分别是:1+9=10 9+1=10 8+2=10 2+8=10 3+7=10 7+3=10 4+6=10 6+4=10 5+5=10。不难看出,这9道题的结果都是10,之前已学过的,值得欣喜的是张锦鹏同学不但没有忘记掉,而且非常记得。当他非常娴熟地把结果写出来时,也非常自信地看看我,并把那张练习纸快速地交到我手上,嘴里也快速地迸出了两个字“改分”。三下两下,我认真地看了一遍,愉快地改完并在纸的顶部认真地写上“100”。又立即从裤袋里拿出手机,把这“珍贵”的练习纸拍下,把这难得的“100”分拍下(文章开头的纸就是)。
接下来的课也就上得比较顺利了,心情也是超常的好。
如果没有因材施教,如果没有改变教学方法,如果没有采用适合学生能力实际的教学方法,课堂纪律和课堂气氛肯定不一样,教学效果也肯定不一样。张锦鹏同学如果一直听不懂,一直没有事做,由着他,除了会常做出刚才那些不良的行为外,可能还会做出更多你想象不出来的不良行为来,不单影响于浚乐,还会影响附近的同学,甚至是全班同学。张锦鹏有事做了,张锦鹏有兴趣做事了,像张锦鹏那样能力的同学也一样有事做了,课堂上呈现出非常和谐的气氛,非常融洽的气氛。老师不用花时间去管纪律了,把管纪律的时间用于引导学生,表扬和鼓励学生,何乐而不为呢?而更为重要的是,让有一定学习能力的于浚乐和曾智锋两位学生能在35分钟时间内学到更多的实用知识,这正是我的课堂所追求的。而被称为是基本上没有学习能力的学生,借助计算器一节课能准确地计算出了63道题,我之前的定位和其他老师的定位是不是要改变一下了。
我反思着:之前不太准确的定位,是对张锦鹏他们的不太了解,没有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没有发现和挖掘他们的潜能。之后的努力方向很明显了,那就是继续坚持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及时发现每个学生学习中出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变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做,有兴趣学习,愿意去学习,积极努力提升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100”分是张锦鹏同学辛勤劳动的结果,是开心的一百分,是珍贵的一百分,也是我教学方法运用的成功。面对不同班级不同能力的学生,我还会继续努力地探索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接下来写的几篇教育教学反思也是这样用激情写出来的。
在课堂上不要只提问举手的学生(教学反思)
何晋升为什么硬在厕所塞橘子给我(教育反思)
当陈泳恩、罗思捷、何晋升都在发脾气时(教育反思)
如果没有安排时间思考怎样教学生,怎样教好学生,怎样因材施教,因材施导。一句话,如果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时间,那根本就不会出现这些令我激动,使我产生激情的学生和事,有了这些真实的人和事往往使得我写起反思来充满着真情、感情、激情,写完之后有种畅快淋漓的感觉,一股成功感涌着而来。我的教育教学反思都是伴随着课后思考而得出来的。如果我的时间管理没有这个‘思考’,那我的教育教学反思是没有感人的素材可写的,同样,我的教学也会是却乏激情和平淡无奇的。时间管理里也不能没有钻研教材,有经验的老师都有体会,课前准备好了,课就会上得精彩,就会游刃有余,感觉上课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作为一线的教师,每天面对着学生,每天要管理好学生,每天要完成许多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琐事不少,若处理不好琐事会越做越多。白天,我基本上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一周什么时间用来改作业,用多少节时间设计作业,用多少节时间钻研教材进行备课,用多少节时间思考教法和教学手段,怎样把课上好,什么时候进行写作(写教学反思、写各种心得体会)等。记得有位名师说过,教师也是一个写作者。说真的,自陈辉校长调来我校任校长后,提倡多读书,多写作,在那浓浓的气氛影响下,我已爱上了写作,对写作有一种热爱的感觉,似乎离开了写作总觉得缺少什么,进行写作,自己感到充实,进行写作,自己感到工作不会有倦怠感,相反更加要热爱工作,热爱学生。平时多观察,多思考了,写多了,有了源头,多了源头,每每写起东西来就如泉涌,一“涌”而成,很是畅快,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写作能力。所以我的时间管理,一定得安排写作时间,白天没时间,就安排在晚上进行。陈辉校长说过,读书不写作作用不大,难进步,我的体会也确实如此。
琐事越做越多,要事越做越少,那是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好时间,而我时常都会出现这种状况,但努力了,用心了,想法了,就能改变,就能让“琐事越做越少,要事越做越多”。 就能让“琐事越做越少,要事越做越多”成为常态。可以说,自从管理好、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后,余下的几个月教学工作就没有那么被动了,而是有序、有计划按部就班地去完成,人自然就变得轻松多了。把时间管理好,让教学工作更精彩!
e3sbc���g�X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