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告子这个人,墨子和孟子都曾赞许他,也曾批评他,他本人却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但能引起孟子和墨翟的注意,他必是当时一个有思想影响力的人。杨朱的学说在当时与墨家和儒家并驾齐驱,但也没有留下任何著作,想来在那个时代,要写成一本书是需要足够的财力的,杨朱和告子或许是太穷了吧,没有能力出书。
有人认为是孟子的学生,有人认为是墨翟的弟子,有人认为他的思想与管子一致。
对照告子和万章等人与孟子的对话可以发现,作为孟子的弟子万章等人有时虽有不同的见解,与孟子的思想不一致,但是他们针对这种情况,都是以一种疑惑的态度,寻求孟子的解释。而告子则不同,他总是以一种陈述的语气,纯粹是表达自己的观点,显然是属于不同阵营的,因此告子不可能是孟子的学生。
无论告子是墨家的,还是属于管子学派的,他的思想与孟子的主张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内外。
在《孟子·公孙丑》篇中,孟子赞扬告子说:“告子先我不动心”,所谓不动心,就是不受外界观点、荣辱、得失的影响。但孟子同时批评他说:“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孟子用拔苗助长的故事来反驳他,意思还是要从内心去求,所谓集义是也。
本章告子提出,先天内在的性是没有善恶的,义是后天外在的东西,正是把内外割裂开来的。
杞柳,一种灌木,古代常用来制作杯类容器;桮、棬,都是木制的杯类容器。
告子说:“人的本性,犹如杞柳;而仁义,犹如杞柳制作的杯子。如果认为仁义是人的本性,犹如说杞柳就是杯子。”
在告子看来,人的本性是自然而然的,而仁义是后天造就的。
孟子反驳说:“您能顺着杞柳的纹理就做成杯子吗?显然不能,您得根据需要破坏杞柳的原形才能做成杯子。按照您的逻辑,我们就得伤害人,才能实行仁义了。您的这个观点一定会误导天下人嫁祸仁义。”
在孟子看来,仁义是人之先天本性,实行仁义是不可能对人造成伤害的。
总之,告子认为仁是人的一种本性,但它与义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人们之所以行义,是因为整个社会崇尚义。而孟子则认为,仁和义是一体的,义是仁的表现形式,本质上就是仁。
【《孟子》简读之告子篇00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