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阅读季老先生的书,感觉是一本很枯燥的书,但是翻开读以后,却停不下来了。读完之余,在百度查了一下季老的简历,一连串的头衔,肃然起敬,他曾担任过北大副校长,是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国宝,去世时98岁。
本书的第一章节,以张元济先生的一句话开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季老也在后面的章节里论证了这一观点,由此可见,对于季老来说,读书是天下第一好事。读完这本书,对于学习和阅读又有了一些新的见解。
关于读书
读史使人明智,季老最喜欢的书是《史记》、《世说新语》、《武林外史》、《红楼梦》,陶渊明、李白、杜甫的诗,南唐后主李煜的词,苏轼、纳兰性德的文词。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文学系毕业的学生,这些书出了《红楼梦》其他的都没有读过,关于这些诗词,也是在高中语文课上学习过,十年之后的今天也早已还给老师,能记起来的不多。
作为一个汉语老师,不了解这些中国古代文学,如何才能更深远的同他人交流中国文化,内心开始惶恐,决定以后时常阅读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涵养。
关于求学
关于求学,季老的原则是打破沙锅问到底,他说:“据我个人观察,一个学人往往集中一段时间,钻研一个问题,搜索极勤,写作极苦,但是文章一旦写成,就把注意力转向另一个题目,已经写成和发表的文章就不再关注,甚至逐渐遗忘。”
我觉得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一旦在完成现在读的书目或者要写的文章以后,就抛之脑后,从此置之不理,慢慢再也想不起来。
季老的求学态度是从一而终的,他一旦抓住一个题目,写成一个文章,然后记在心里,念念不忘,比如1947年写了文章《浮屠与佛》,期间一直在积累资料,从未彻底放弃这个课题。
1989年补充又写了一篇《再谈“浮屠”与“佛”》,解决40年前写文章时遗留的假设。如此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人肃然起敬。果然,学者之所谓学者定有常人难以企及之处。
关于资料搜索
季老说:“不管用什么办法,搜集资料绝不能偷懒,绝不能偷工减料,形象的说法就是要有竭泽而渔的魄力。”
不管是科学研究也好,写文章也罢,搜集资料一定是越多越好。关于搜集资料的方法,季老用的是卡片法,把自己认为有用的资料抄在上面,然后分门别类,循序渐进,每天积累一点,资料足够多的时候,就能写成一篇文章了。
收集资料也是写文章的基本功之一,现在很多写作课的老师,提倡写文章之前一定要搜索资料。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是有理有据,有理是有你自己的观点,有据是充分证明自己的观点。
搜索资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应该时常做的事,而不是临时抱佛脚,写文章的时候才想起来。
关于写作
季老直言:“没有新意,就不要写文章。”
季老说:“我觉得,好的文章是大可以不必写,有好些书的大可以不必印的。如果少印刷这样的文章,出版这样的书,必然能够少砍伐些森林,少制造一些纸张;对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会有很大的好处;对人类的生存前途会减少危害。”
哈哈,老先生也是非常可爱,主张没有新意就不要写文章,不要浪费资源,不要危害人类健康。为了子孙后代的安全操碎了心。没有观点的文章如同完成任务,没有必要写。
写作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还要有真情实感,一旦有了灵感,就要全力以赴,收集资料,尽自己所能写好一篇文章。如果没有自己想写的观点,不如不写,千万不要有剽窃行为,敬畏文字是最基本的道德。
对于写作的灵感,也不是说来就来,而是在自己长期积累,心心念念之后的结果。就算是万有引力,也不是牛顿看见苹果掉下来就研究出来了,他也一定是在很早以前就开始研究这类问题,然后再那一天看见苹果掉落,瞬间豁然开朗,有了结论。
老先生建议,多读他人的文章,在别人的文字里,看见对自己有启发的观点,然后举一反三,产生自己的观点,再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读完老先生的文章,瞬间醍醐灌顶,好像突然间有一点明白写作的意义,写文章一定是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
读完整本书,关于治学,我现在的能力还完全达不到这个阶段;关于写作,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没有创见,就不要写文章,否则就是浪费纸张,有了自己的观点,就竭尽所能收集资料。
敬畏文字,认真写好每一个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