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中16 坚持分享1559天 23.9.14 运动打卡第504天 3543h 约练783
对于苏轼的印象,还在课本上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看到这词,当时想,是怎样的深情,在分离十年之后写出如此的文字,让后世之人读来心有戚戚然。
今日有机会听了一场名为“走进苏轼”的文学讲座,对这位宋朝的文学大家,有了多一些的了解,特别感叹于被贬之时,是从巅峰跌入了谷底,人生的落差之大,可却未见其垮,只见其安,虽见其难,未见其苦,这样心态的调整与转变,让人佩服之至。
非常喜欢苏轼的一首诗,是在他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名为《自题金山画像》,全诗只有4句,24个字却写尽平生的肚量,最后6个字包含了三个地名,十分耐人寻味。
《自题金山画像》
北宋.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面对自己的画像,苏轼想到的是自己一生的功过,全诗无一生僻字,写得的是浅显易懂,却颇有意思。诗的第一句似乎不是苏轼一贯的风格,说自己已心如死灰,对一切没有兴趣,其实不过是对自己的壮志未酬的伤感。
第二句“身如不系之舟”将自己的一生比作一叶扁舟,漂泊不定,这自然是事实。但正是因为被贬至各地,才让世人见识了他的气度,他也会和所有读书人一样,为怀才不遇而伤感,却从未真正的沉沦过。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凭着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在那一方土地中找到自己快乐,也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经典。
三、四两句是全诗很意思的两句,提起平生之功,苏轼提到了三个地方——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都是苏轼被贬之地,也是他人生最苦的时候。
凡世人在对自己的一生盖棺定论的时候,总爱提起自己春风得意时,苏轼的人生也不是没有得意时,当年他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何等的潇洒。苏轼将得自己平生之功都在这三个贬之地,对于他这种说法后世有两种解读。一个是讽刺,自己一生才华,却没得到重用,重提这三个地方是对北宋朝廷不识人的讽刺,是为自己不平,也是调侃自己,符合他一贯的风趣和幽默;二是这是他对自己人生的别样理解,人在最苦的时候往往是最能成长时,他认为这三个地方是他生命中很重要的地方。我倾向于后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