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读懂知识的生产过程,那些啃不动的书都不再是问题。

读懂知识的生产过程,那些啃不动的书都不再是问题。

作者: 扯談书社 | 来源:发表于2018-12-19 17:11 被阅读15次

从古至今,人们现在最重要的学习路径就是读书。这是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知识的主要方式。

但是知识到底是怎么产生的?随便一个人写到书上就成了知识了么?

今天向大家介绍一本书,《知识社会史》。这本书的作者彼得·伯克是当今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出生于1937年。详细为我们剖析了知识是如何产生的。

首先说明,绝对不是你想的那个样子~

01.知识是由“小圈子”制造出来的

《知识社会史》这本书介绍过一个基本的观念:知识并不是由思想观念和知识点构成的,知识其实是一个又一个小圈子的人一起「制造」出来的。

大家都信奉同样的理念,都有很多共同的主张,即使有争论,但大家还是都在不同的领域向同一个目标努力。

今天我们知道的大部分科学结论、定理、概念、公式、学说,都是一个又一个学术圈子共同认定的。

这些知识点其实都是圈子里的「共识」,并不是什么「颠扑不破的真理」。

如果圈子里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同的声音」,这个圈子还会崩溃,直到再出现一个新的大神,他用一个全新的理念把大家聚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共识」,大家在这个「共识」的基础上继续开掘新知识。

我们一般把知识圈子称作「学术共同体」,把圈子崩溃叫做「范式危机」,把那种「再造共识」的人叫做「范式革命者」。

牛顿也好,爱因斯坦也好,达尔文也好,他们都是这种「再造共识」的人。

但他们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学术共同体的成员。

如果他们不是,而是什么天纵圣明,那他们的书今天我们就读不到了。

只有处于学术共同体里的科学家提出这个概念,才能够得到承认。强大如爱因斯坦,当年也是因为先得到了物理学界许多大佬的认可,才有人接受了他的思想。

事实上,整个学术界和知识界是极其鄙视没有经受专业训练、野路子的民间科学家的。

毕竟,如今的科学已经极其发达,任何一个细微的进步,都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耗费极大的资源和心血,才可以做到。

如果你不在那个圈子,就无法借助一流的资源和平台助力,想通过一己之力,闭门造车来取得突破,希望极其渺茫。

大家听到「学术共同体」,会以为这仅限于象牙塔里面的大学教授们,但其实,我们读到的文学名著、小说、畅销书、心灵励志书,也都是这样。

作家、思想家说出一段话、写下一段话,要么是记录自己的思想,要么是写给他的朋友,要么就是用来攻击圈子外对手的。

02.知识生产的三大特点

人类创造知识,都是以这种「学术共同体」的方式。所以我们想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就得从知识生产的这个特点出发:

第一,我们面对的知识大厦不是网状的,而是树状的,一代又一代人的作家和思想家以圈子的方式不停地开枝散叶,有树根,有树干,有树枝,有树叶。

第二,凝结在每一个知识点上的信息,并不是这个知识点本身,而是知识树上面的人:谁在提出这个知识点,他继承了前人的哪些观点,驳斥了对手的哪些观点,他对于知识树的开枝散叶做出了哪些节点性的贡献。

第三,知识点永远都是以成群的方式出现的,有一个学说、观点和态度,必然会有圈子里的人响应,否则这个学说、观点和态度,就可以被我们判定为「不靠谱」。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如果我们能理解圈子里面任何一个人的观点、学说和态度,是不是也就可以同时理解了知识节点上的人了呢?

我们把知识的这种生产方式叫做「知识树原理」。而「知识树原理」是我们理解知识点的本质最好的路径。

03.如何又快又好的进行阅读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经过时间检验的书,基本上都是「学术共同体」生产出来的,所以这些书一定符合「知识树原理」。

第一,读书应该以作家、思想家为核心,不能以知识点为核心。

所以想要快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抓住这个领域的本质,也不能通过教材类的书,《心理学导论》,《经济学概论》这种书,对我们抓住一个知识领域的核心是没有帮助的。我们想要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应该选择创始人的代表作,也可以选择当下一个集大成作者的思想作为入门书。

第二,读书必须找到凝结在作家、思想家身上的信息(包括他们的对手、队友、老师和学生)。

理解了这样的节点信息,会取得举一反三的神奇效果,我们不仅用这个方法可以理解他的全部书籍,而且把他的圈子里面的信息也都一网打尽了。

第三,一个作家、思想家毕生只有1到3个核心成果、结论、学说和观点,其他的成就基本都是核心成就的延伸和扩展。

毕竟一个人的能力、精力和时间是有局限的。即使是牛顿那样的天才,核心成就也就是两个半,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和莱布尼茨一起发明了微积分。爱因斯坦就是相对论。毕竟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

在理解了核心论点,我们在看全书目录的时候,就可以直接看懂一本书的设计架构,写作思路,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直奔重点章节,其他章节只要粗略带过就好。

比从头读到尾,我们的读书效率至少又提升了10倍。 这三个10倍,合起来就是30倍,而我们只需要留出30%的时间来选书,100倍提升效率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做呢?

相关文章

  • 读懂知识的生产过程,那些啃不动的书都不再是问题。

    从古至今,人们现在最重要的学习路径就是读书。这是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知识的主要方式。 但是知识到底是怎么产生的?随便一...

  • 啃不动的书

    大约半年前,一朋友给我寄来好多书,其中有陈寅恪先生的一套《柳如是别转》。 当时我随手翻翻这套书,觉得...

  • 书就像知识的文化。只要我们都饿死,就可 以拿起书来啃啃它。我们每天一点一滴的看书,长大就会很有成就。我们可...

  • 周检视20180611~20180616

    不知不觉又过去了一周,六月已过一半,送走了欢乐的六一,迎来了端午。 学习:1、专业知识书似乎啃不动,...

  • 读《深度工作》有感

    用了两天的时间,终于把《深度工作》一书啃完了,超级羡慕那些读书速度快的人,不但能把知识记牢,还能保存大量的精力去做...

  • 读懂一本书

    今天我们来看看如何读懂一本书,怎么做就是读懂一本书,为什么要把书书读懂? 01、读书改变自己的生活 遇到问题时用读...

  • 小狗的倔强

    这个骨头太硬,啃了半天啃不动 再来一口 身为狗啃不动骨头,容易叫人嘲笑 唉可惜牙没长全,还有些松动 好容易蹭点渣 ...

  • 书读懂之前的几个层次

    有没有过拿到一本书,怎么啃也啃不动? 有没有这样一本书,每一个词对你来说都是生涩难懂? 有没有装...

  • 阅读误区六( Day14)

    关于精读 是指那些特别宝贵难得的书籍 我们可以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因为这些知识对我们很重要 问题来了: 是所有书都...

  • 《读懂一本书》

    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并从中汲取知识为己所用? 樊登老师的著作《读懂一本书》,从选书到读懂书,从怎样拆解书到怎样讲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懂知识的生产过程,那些啃不动的书都不再是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loj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