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
原文:略。
译文:
略(较长)。
提:
“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虽是孟子的教学特色,但在《尽心上·四十三》中孟子也清楚地提出五种人他是不会回答他们的问题的,故排除在外。
点1:
孟子的教学特色,其实质是为在真正的教育环境下(符合人道),师生所应有的合理的关系——师者可以接纳来自于不同地区且有着不同天性、心性、人性的学生,为着把他们引导上正确的道路而施教;学者则是怀着求学目的而来,心志纯良。
点2:
但,如今:首先,没有了可谓全能的师者,已经无法全面的“顾及”所有学生的心性(人口过多,教学压力大,教育水平大打折扣,教育实效几乎不高于20%。长此以往,受过真正教育的人在社会中的比重会越来越低,而这些人会发现自己所处的社会(人文)环境越来越恶劣——古时/旧时教育是在育人性,现时/今时教育是在育“前途”,人性者以龟速前行,“前途”者以火速上升,即使人性者的人口基数较大,总有一天会被“前途”者颠覆,在此,还是先对人性者说一句,你们辛苦了。);其次,教育环境(目的)已然有所偏差;再者,师(师者)德与人(学者)德是否健全亦不得而知;最后,师生所一起走过的岁月到底通往何处,也许师生心中谁都不明了。
三十一、
原文:略。
译文:
略。
提:
1、如何做到仁,且让仁无法用尽:把不忍心干的事的心态用到忍心干的事情上去,且把这样的心态具象化并推广开来即可。
2、如何做到义,且让义无法用尽:把不肯做的事的心态用到肯做的事情上去,且把这样的心态具象化并推广开来即可。
3、补:把不愿受他人轻蔑的心理推广开来,那么,无论去哪里都是符合义的。
点:
“不忍心”与“不肯”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与“刀”有关——不杀害(留存生命);后者与“止”有关(这里指盗窃)——停止做违背人类底线(高压线)的事情(符合人道),也即:仁义二字前者为生命,后者为道路。
普及:
也不知是恰巧还是本就如此,孟子所谓之做人准则仁义(命与道)和《地藏经》中地藏王对四大天王所说的前两样东西完全相同:
四天王,地藏菩萨,
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
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
儒家所谓不忍心,则是不杀生的意思;所谓不肯,则是不行盗窃之事的意思,儒、佛二者相通,更能说明白一切事情。
三十二、
原文:略。
译文:略。
只点不提:
①、真正的人类是会做人的那一类,而不是只会做禽兽的那一类。
②、真正只会的人类是会生活(修养自身)的那一类,而不是看着别人对别人的生活说三道四的人。
③、人生在世只求管好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即可。
三十三、
原文:略。
译文:
略。
提(榜样说明):
用《尽心下·二十五》来论,尧、舜可谓圣者;商汤、武王可谓大者。
圣者:动作容貌、行为举止都能自觉纳入到礼的规范中去,达到大德的极致。
大者:践行仁义,毫不违反,真诚守信。
圣者、大者皆为君子,君子在世其实是为了等待天命,以怎样的形式救度众生。
点:
作为凡人而言,最多能到达“美”的境界,这也是凡人一生所应追求的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