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午饭后习惯性地看手机,屏幕上出现“袁隆平院士逝世”,我不相信,前些日子不是还经常看到有关袁隆平院士依然下田看水稻,依然谈自己梦想“禾下乘凉”的报道吗?但接下来刷屏的都是有关袁院士真的带着梦想的种子去了远方的报道,都是人们对“水稻之父”无限的敬仰与缅怀的文字,我终于相信,这个高大的背影在一点一点远去……
作为生长在“水稻之乡”的我,小时候就开始跟着父母下稻种、栽秧苗、每天顶着烈日去给水稻灌水,给秧苗除草时特别害怕蚂蝗爬上脚,每年秋天那泛着禾香的大米大部分被卖到市场换回一年的开销,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吃上米饭。所以小小的我,就有一种一定要跳出农门的梦想。从没有想到,早我近半个世纪的袁院士已经胸怀天下,要让全世界人民吃饱饭。
所以,一敬他青年时代“逆流而上”,说服父母,选择报考“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从此将自己的生命和水稻和让人民吃饱饭朴素地联系在一起。二敬他坚守梦想,为梦想拼搏的高贵人格,1964年,他观察1万4千多个稻穗发现了6株不育株,开始培育;1970年,在实验田里研究出一株野生稻,有了后来养活8亿人口的杂交水稻。接着又带领团队实现水稻去镉技术……三敬他淡泊名利,90高龄仍然能够坚持下稻田,躬行实践,身高为范,培养引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奔赴在实现中国梦的大地上。四敬他获得共和国勋章当天,只知道衡阳12亩实验田正处于对花时期,他当即赶过去,拿着水稻说:“开花开得好好。”五敬他即将“期颐”之年,却梦想之树长青——禾下乘凉!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改善中国盐碱地!放眼世界,胸怀全球,多么美好而伟大的梦想!
今天,他带着梦想的种子出发了,留给世界的是他温和慈祥的笑容,是他耕耘田间地头的背影,是他生命不息、探索不止的科研理念,是他为梦想而扎根泥土的精神。袁老,您放心地走吧,现在杂交水稻已经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700万公顷土地;路的尽头,也定如您所愿——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人们坐在稻穗下乘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