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闲话电影』
《三十二》《二十二》:不是悲愤与仇恨,是看见与勿忘!!

《三十二》《二十二》:不是悲愤与仇恨,是看见与勿忘!!

作者: 片刻灵光mieco | 来源:发表于2017-09-22 12:53 被阅读55次

    最近,纪录片《二十二》悄无声息地下了映。无人谈起,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也许因为纪录片的排期本来就很少,关注的人也少,这无可厚非。但那些去电影院观看的人们。还能默默看完,一如往常地离开吗?

    “导演把长长的众筹名单放在了剧组人员前面,然后在一个角落里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虽然名单很长,很长很长,但我那一场几乎所有人都等到了字幕结束才离开。”木鱼在影评说。

    我想,也许大部分观众在看完的时候,会觉得难受,同情,掉眼泪。可是过一阵子,也许内心会觉得这并不能改变什么,从而开始淡忘。确实,我们不能改变。但至少像木鱼说的,不要一时兴起地怜悯,更不要忘记,不要忘记!!

    《二十二》是关于在日军侵华战争中中国幸存的“慰安妇”长篇纪录片,由80后导演郭柯执导,二十二位“慰安妇”参与拍摄,也是中国首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纪录片” 。

    影片全片没有任何旁白,历史画面,音乐仅在片尾响起。旨在尽量客观记录。大多老人不愿意诉说当时的情景,或是在触及到自己的经历时,还是会掩面哭泣。一辈子了,还是难以忘怀那噩梦。确实,那噩梦影响了她们的一生。当年那20万人,大部分选择了自杀。留下来的,就像在苟且着生活,眼泪往心里流。她们大部分,没有结婚,因为身体遭受严重伤害,终生无法生育。

    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那些迟暮的老人的日常。影片之下,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受害老人得不到道歉一辈子,至死也没法忘怀的伤害;是那一句:“这一生过后,再也不想投胎了。“;是那个老人看着当年日本日本军人老了的照片。不是咒骂,而是笑着说:“没想到日本人老了,连胡子也没了。”;是那个为老人们那么多年上诉未果的好心人,最后只能说那句刺痛人心的话:“早知道就不上诉,这样对老人们来说并没有改善任何,只是增加了她们的麻烦。”

    也许你不知道的还有很多!!

    《三十二》《二十二》是个直观的数字,也是个刺眼的数字,而这些数字也正在进入倒计时。

    仅中国,在1932年到1945年间,被日军在二战期间蹂躏的女性,人数是20万。2012年,80后导演郭柯开始着手开始拍纪录片《三十二》的时候,当时全国仅有32位公开身份的“慰安妇”幸存者。仅两年时间,当他着手再拍摄新纪录片时,这个数字减少到22位。这也是影片片名《二十二》的由来。然而这部纪录片历经几年时间,今年才获得全国公映。漫长的时间,影片中,也有一些老人相继老去。最新数据的人数更新,目前,全国慰安妇,仅仅只剩8人。

    只剩8人!!

    这是个悲伤的数字。影片最后,是黑色的屏幕上面的名字,渐渐消失。这是一种紧迫感,它告诉人们,再不去看就来不及了。它让你明白,有这么个群体,正在渐渐地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有这么群老人正在老去,或带着悲伤或带着无奈。

    我通过纪录片《三十二》开始了解这一切。接下来,我也将通过《三十二》,诉说所感所想。

    《三十二》,同样是导演郭柯执导,早在2012年开始拍摄,历时两年,记录了生活在广西桂林的“慰安妇”韦绍兰与她的中日混血儿子。当时全国仅剩32位“慰安妇”幸存者,故将片名取为《三十二》。

    92岁的韦绍兰老人永远也没法忘记1944年,当时被日军掳走,送至马岭慰安所。这是噩梦的开始。从此,她便背上了另一个身份,那是受耻辱一生的身份。

    广西马岭镇慰安所遗址

    2012年的冬天,镜头下的韦绍兰,住在一间旧瓦房。92岁的她每天都佝偻着背,挎着布包,路过石桥,走出村子,领低3个月的保金,90元。只能买白菜,因为白菜便宜,她说以前可以蹲下腰摘点野生的药材去市场卖赚点温饱钱,现在没办法长时间蹲下身子了。

    她一天生活的开始,像所有普通老人一样,淘米煮饭,洗衣洗菜。92岁的老人,挑起两大桶水的时候,不禁让人心里一疼。

    我们无法想象,韦绍兰在1944那年在马岭慰安所究竟经历是什么?

    老人家,坐在床边,用当地的话,开始描述。

    语言开始是平静简单的,没有夹杂太多情绪。之后往下深入叙述,你会发现,那记忆就像一条时刻牵动全身的神经。时隔七十年,她还能清晰是记得。那封存起来的记忆,轻轻一触碰,那悲伤的情绪便万劫不复地袭来。

    她掩面而泣,嘴里说着,双手却不由自主捏紧了。

    最后面向拍摄人员,沉默,无言。

    语言,永远没办法诉说这件事,眼泪也永远是滴不完的。

    三个月后的一天,她趁着看守的日本士兵打瞌睡,背上仍在襁褓里的女儿,逃出了慰安所。

    你以为这是噩梦的结束吗?这却是噩梦的开始。她被“慰安妇”这个身份折磨了一生。面对丈夫的怨恨,女儿的夭折,她选择自杀来结束这耻辱。喝了药,被好心的邻居救回来。逃回家不久之后,韦绍兰怀孕了。丈夫骂骂咧咧,还是同意她生了下来,养大了。

    1945 年,日本人投降的那一年,她生下了儿子罗善学。这个孩子从小被人指着说是日本人。谈过 6 个姑娘,最后终身未娶。

    他说,“日本人”这三个字让他背了一辈子,坏了一辈子。他不能去要求什么,只淡淡说, “有碗稀饭就得了。”

    这部纪录片更让我感动与值得深思的是:92岁的绍兰老人居然不止一次地说了,“世界真好”。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

    纪录片的中间,92岁的韦绍兰老人回忆起十三四岁时和一群男女青年,围着邻村的老伯学唱民谣,好开心,就像接新娘子一样。

    她用浑浊的声音唱了这首民谣。这首民谣,其实就是她生活的写照。而影片的最后也呼应起来,响起了老人的这首歌谣。那民谣,凝聚着人们更深沉的悲伤,交杂着人们更多的压抑,久久不能平复。

    日头出来点点红,照进妹房米海空。

    米海越空越好耍,只愁命短不愁穷。

    天上下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

    这部纪录片只有43分钟,上映的《二十二》是99分钟。我们只知道“慰安妇”这个词,却很难看到,幸存下来的“慰安妇”是如何度过余生的。

    韦绍兰老人是如何度过了那些默默垂泪的日夜?还有那么多”慰安妇”是如何过完这凄苦的一生的。如果没有这些纪录片,你不会知道,有那么多老人的受累。你也不会知道,那些老人一辈子都忘不了70多年前那个惨不忍睹的噩梦。

    韦绍兰的故事,在《三十二》里告一段落了,《二十二》也下映了。两部纪录片整体让人感觉是温柔而安静的。有人说《三十二》是代表着生,《二十二》是代表着死。《三十二》结尾更多的是老人韦绍兰对世界美好的祝愿,虽然苦,但是也要留条命来看看。而《二十二》,开头是葬礼,结尾也是死的结束。现实很残酷,我却愿意用《三十二》的生来让人们记住。

    在此之前,我们可能知道“慰安妇”这个词,却不知道她们是如何渡过噩梦之后的余生的。这些纪录片告诉我们,她们正在慢慢消失。那一句道歉,也慢慢地被人遗忘。不是悲愤和仇恨,只是希望让更多的人看见,希望大家能够在所有名字消失以前让大家看见,记住:勿忘历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十二》《二十二》:不是悲愤与仇恨,是看见与勿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lqf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