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泰国一部电影《天才枪手》,讲述了天才学霸利用高智商考场作弊案牟取暴利的故事,极其紧张刺激。
影片是根据亚洲2014年轰动一时的亚洲考场作弊案改编。
怕老师的我,把这个作弊的故事当作恐怖片看,全程高度紧张。
我上学的时候,是那种从来不敢作弊的学生,不管是谁抄谁,我都不敢。
然而,我的脑子也不是很聪明的那种,记忆力极差,逻辑思维基本没有。
唯一能扛起分数的,只剩下语言思维能力。
语文和英语在我的总成绩里向来是扛大旗的。
不过我的英语成绩也是起伏跌宕,完全看考前状态。
所以,我是特别崇拜学霸的。
直到今天,我已经毕业十几年,对于学霸的崇拜丝毫没有减弱过。
读过大量的资料,在我看来,学霸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学霸有一套非常高效省力的学习方法。
…
而这种方法很有可能是需要一些高智商来进行运转。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一直在寻找适合我的高效学习方法。
举个例子。
我很喜欢长跑,跑跑5公里,觉得很舒服。
有的人就不喜欢长跑,觉得很枯燥,又很费时。
于是,出现了一种新型训练方法——HIIT
HIIT: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高强度间歇训练法)
20分钟的HIIT比一小时的长跑,在燃烧脂肪和卡路里方面更加有效。
但是时间上,节省了四十分钟。
在学习上也是这样的。
我和我弟完全是两种学习方法。
我是那种苦修型,头悬梁锥刺股那种,行动永远比脑子快,拿到作业第一时间拿起笔。
我弟是那种思考型,他拿到作业,先是看,看够了想,想来想去,选一种能写字最少的解题思路去做题。
往往是我写了一大堆,开始返工的时候,人家已经完美地解决掉了所有作业,而且写字很少,省时省力。
后来我看了很多资料,发现会学习的人,从来不会做无用功。
他们用的方法,都是一击即中的。
真正的学霸都很会休息。
我有一个同学,在学校的时候,从来不学习,不是睡觉就是闲聊。
但就是成绩很好。
就是所谓的那种,考前你问她复习了没有,她头摇得比拨浪鼓还拨浪鼓,结果考试成绩出来,分分钟让你怀疑人生。
我有一次跟她做同桌,她很难得地在做题。
我就发现,她的习题集密密麻麻都做满了,跟她闲聊几句,发现她做题目标性特别强,她把题目类型划分清楚,一类题只要会了,绝不会再做,宁肯休息。
极端高效。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对比过中等生和学霸的笔记。
中等生的笔记是密密麻麻,整整齐齐,五颜六色,看得出来的用功。
学霸的笔记则是点到即止,绝不会有一点点多余的东西。
我的记忆力很差,对我的读书学习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尤其是已过而立之年,记忆力衰退可见一斑。
也想过很多办法去解决。
一、背诵。
这种上学时的主要学习方法,对我来说已经成了一座不能翻越的高山。
背一首五言绝句。
第二句背完,第一句忘,第四句背完,前面的全忘光了。
背诵卒。
二、抄书。
一字不落的抄书,这是一种让我苦不堪言的学习方式,学霸肯定不会做这样的傻事。
因为,毫无用处。
比背诵花的力气大,比背诵的效果差。
不过,我还在坚持抄写《东周列国志》,只是算一种致敬,而不是学习。
效果毕竟……看得见。
抄书卒。
三、思维导图。
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我试着用了一段时间,发现一个问题。
如果把思维导图当作一种不动脑子的方式,那真的趁早别做了。
思维导图是一种引导,一个点引起一个面。
但是如果,面面俱到地做一个思维导图,可能内容复杂到让人一看就头痛。
思维导图最重要的是寻找那个点。
而且,点越少越好。
我以前读过一个资料。
苏东坡的日课是抄写《汉书》,80万字的《汉书》他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但是苏东坡的抄不是我那种笨的抄。
他的方法,我认为就是最早的思维导图。
他读《汉书》三遍,第一遍,抄三个字概括一段内容。第二遍,抄两个字概括一段内容。第三遍,抄一个字概括一段内容。
如此下来,一个字可以背一段,十个字可以背十段,一百个字可以背百段,如此,《汉书》就这样背了下来。
这个方法,虽然苦,但是我认为绝对称得上效果奇佳。
苏东坡自小可是以神童闻名于世的,年过四十,仍旧如此用功,真心佩服。
所以说,天资聪颖是一回事,后天的刻苦用功也是离不开的。
思维导图+刻苦努力=成功。
四、输出
读书是一种输入,复述和写作就是一种输出。
我长时间认为,这两者在时间上有冲突,大多数时候还是选择输入。
后来,在抄写《东周列国志》的时候,发现,人物内容过于庞杂,实在是记不住,基本读一章要往回翻几章。
我前面写过的急子和公子突的故事。
我反复地给朋友讲过。
人的记忆,真的很奇怪。
我读完,第一遍给自己复述的时候,发现串不起来,一些重要环节竟然遗失了。
翻书把一条线串了一遍,给朋友第一遍讲的时候,又有些地方记不清楚了。
等给第三四个人讲完以后,我已经能很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出来了,包括一些极细微处。
但是直到我写完《东周列国志告诉你什么是兄弟》这篇文章,我才真真正正把这个故事端正地放在我的记忆库里。
我想,这个故事今生我都不会忘记。
所以输出是最有效最省力的记忆方式。
成功。
找到了省力有效的读书方式,再来聊聊读书速度。
我一直觉得自己读书速度很快,不过我也没什么窍门,完全是训练出来的。
很快,我也发现一个问题。
我的快只限制在很狭窄的一个范围内,我读文学类的书籍,非常省力有效。
这就说明,思维是有惯性。
而我的这个惯性滑道太过于窄了。
再拿长跑举个例。
如果我匀速长跑,那么我的肌肉是一个惯性的状态。
匀速一个小时,一直发力的肌肉持续发力,一直偷懒的肌肉始终偷懒。
匀速是不行的,要学会变速跑,加坡度,让身体肌肉不断调整状态,刺激不同部位的肌肉,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读书也是这样,我的思维已经习惯于文学思维,对于科学类金融类就接受得慢。
所以,要扩大读书范围,正经书、杂书、闲书、各个领域的书都读一读。
让自己的大脑也学会变速跑,读书的速度和效率一定会成倍增长。
读书方法和读书速度都谈过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读书的心态。
我从小读书读到大。
读书心态也有极端不正常过。
打卡、欺骗自己,是读书最大的一个障碍。
有一段时间,就为了把自己读书的速度提到最高,让打卡的书目持续增加,读了大量的书。
现在回想起来,可能很多都不记得了。
读过的书很多,给了自己虚假的成就感,认为自己的时间没有虚度,非常充实。
实际上,并不是。
从今年开始,我彻底降慢了阅读速度,而且开始寻找合适的读书笔记方法。
虽然读得不多,但是收获满满,得到了一种踏实的成绩。
在读书上急于求成,得到的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浪费时间,还不如玩会儿游戏,开心一下。
说了这么多,都是这几年自己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经验。
不过呢,经验这个东西,适合自己才有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