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涉及到评价课程的价值。教育价值的讨论也集中讨论课程中的科目要达到什么目的。
一、欣赏的价值
我们获得很多经验都是间接的。一切语言,一切符号,都是间接经验的工具。直接经验是我们亲身参与的。个人直接经验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我们依靠文字,借以获得有效的有代表性的经验或间接经验。【自己体验过是直接经验,从阅读中获取的是间接经验。通过鼓励学生读人物传记,读文学作品。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隔着时空也能获得很多体验】
但有种危险,就是我们所用的符号并不真正具有代表性,代表事物的语言媒介不能唤起不在目前和遥远的事物,使之进入目前的经验,符号本身变成目的。学校的正规教育就面临这种危险。因为有了文字,学术上的咬文嚼字的风气应运而生。现实的感觉用来表示直接经验的。心理的现实感和欣赏是表示对事物现实感比较精致的说法。
欣赏是有价值的。例如:读一段关于一幅画的专门说明和实际看这幅画是不同的,只是看到这幅画和看了之后被画所感动,两者是不同的。
在教育性教材的理论中,体现典型情景的游戏和主动作业,可以提供现实性或欣赏的背景。在小学教育中,直接经验的背景告诉的要求最为显著,这个原理也适用于每一门科目的初级阶段。中学和大学,每一个新领域的实验室工作,其主要的和基本的作用在于使学生直接熟悉一定范围的事实和问题,使他对这些事实和问题有所感觉。至于活动,基本意图不是为了消遣,不是以最少的烦恼传授知识,也不是为了获得技能,虽然这些都能作为副产品得到,而在于扩大和丰富经验的范围,保持智力发展的兴趣活跃有校。【在我从事的教学活动中,似乎就是为了传授会计技能,鼓励学生考证学习,没有让学生对学科有种热爱,有种探索的精神。不说学生,作为教师的我,又何尝对自己的专业是一种真正的喜欢呢?真正去欣赏它了吗?
什么叫才叫真正的欣赏?
有三个原则
(1)有效的或真实的价值标准的性质。
怎么理解评价标准的形式?每一个成年人在他先前的经验和教育过程中,已经获得了各种经验价值的某种标准。他学会了诸如诚实、亲切、坚持、忠诚等品质作为品德(德育),把文学、绘画、音乐方面的某些古典作品作为审美的价值(美育)等等。他还学会了这些价值的某种尺度。例如道德方面的金科玉律,审美价值方面的和谐平衡,智力成就方面的确切、清晰和系统。这些原则作为判断新经验的价值的标准非常重要。父母和教师往往总是把这些标准教给儿童。他们忽略了一种危险,就是这样教授的标准仅仅是符号或象征性。实际上,儿童的工作标准不同于表面上成人的标准,它依靠儿童在具体情境中特别欣赏的有深刻意义的东西。 【道德的标准,审美的标准并不是空洞的说教,取决于儿童自己的欣赏水平。我们教导孩子爱国,是非常空洞的。在具体的情境中,比如中国在疫情期间,孩子经历了,体验了中国在抗疫情中的英明决策,激发了对祖国的敬佩,为做一名中国人而自豪。这就是情境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孩子爱国,爱集体,还不如从爱自己的妈妈开始。一个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爱,又怎能谈爱国呢?】儿童自己感觉有实际吸引力的东西对他的态度所起的固定作用,要比教师要求他应该说的东西深刻得多。
一个青年,如果他反复体验到友好待人的价值的全部意义,并使这种体验深入到他的性情中,他就会获得宽厚待人的价值的标准。没有这种重要的欣赏能力,别人给他留下的作为标准的大公无私的职责和德行的深刻印象,依然是纯粹的符号,不能适当地变成现实。【道德方面的判断】
一个学生费力地通过了某种令人迷惑的理智的情境,奋力前进,消除难解之处,取得了明确的结果,他就能欣赏明细性和确切性的价值。于是他便有了一个可以依靠的标准。【知识价值的判断】。我们可以给他传授知识,获得这些价值。但是,除非这种知识在某一点上打入他心中,成为他自己欣赏的东西,那么,所谓的知识只不过是表面的知识,他也许可以重复出来,但这种背诵是机械的。
现在的学校总是重视表面的“纪律”,重视分数和奖赏,就是不注重生活的情境教育,因此很难去真正去欣赏一些东西。那是来自外在的动力。欣赏代表内驱力,分数奖赏代表外在动机。真正让给一个人成长的内驱力。虽然外在动机会让人进步,也是通过外在动机的刺激逐步触动了内在的动力。
(2)想象力在欣赏现实中的地位
对于一些事实,只有包含感到想象力的个人反应才可能真正感到有价值。想象力是在每一个知识领域中能够欣赏的媒介。【现在的教育也都在提倡想象力多重要,马云也说美术和音乐课程的价值,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任何活动都必须运用想象力,才不至于流于机械的价值。通过想象,符合才能使人了解直接的意义,并和比较狭隘的活动结合起来,使这种狭隘的活动得以扩大和丰富,如果代表性的创造性想象仅仅属于文学和神话的想象,那么就太狭隘了。
(3)文学和美术在课程中的地位 。
读到第三个原则,实在有点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似乎有点牵强。是不是作者强调美术能提高欣赏的能力。
二、课程的评价
我们不能再各种科目中建立一个价值的等级,企图把它们排列成次序,从价值最小的科目开始,进而到具有最大价值的科目,这是枉费心机。【现在的教育似乎就对科目进行了排序,认为语文,数学,外语最重要。我读书时从来就是学这三门,什么美术音乐体育更是副科。我侄女现在读高中也这样认为,副科没有人听,这就是现在的社会造成的价值评判标准】
任何科目在经验中都具有一个独特的或无可替代的功能来说,就任何科目标志着生活所特有的丰富的内容来说,各种科目的价值是内在的。或者是不能比较的。既然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与过富有成效本身有意义的生活的过程是一致的。它所能提出本身。的唯一最终价值正是生活的过程本。各种科目都是整体的一个部分。有关欣赏的话,意思是说,每一个科目都有一个方面应该具有这种终极的意义。一个科目在某地某时应该有一个为自己的利益供人欣赏的善。一句话,它只是作为一种愉快的经验,这一点既适用于算术,也适用于诗歌。【只有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不管是历史,还是地理,这门课对这个孩子就是有价值的,孩子懂得欣赏。老师应该去呵护这种兴趣,创造环境。】
如果我们根据各种科目的价值对他们进行比较,即把这些科目看作达到它们自身以外的目的的手段,我们就要在必须使用这些科目的特殊情境中,寻找控制各种科目的正确评价的手段。【语文,数学,外语只属于是必修科目,在于其中的工具性,会为自己喜欢的科目研究上发挥作用。比如爱因斯坦在研究物理时,就曾感觉自己的数学知识欠缺对研究的局限。】要是一个学生了解数学的工具价值,其方法不是向他讲解在遥远的和不确定的将来数学讲给他带来的好处,而是让他发现要在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上获得成功,取决于他使用数字的能力。【英语学好了,就可以看懂很多原著文献,只要翻译过来,就成了第二手,总失去了味道,对于一个做研究自己喜欢学科的来说,就是一门工具,这就是他学外语的动力。如果试图告诉她英语学好了,数学学好了,可以找一份工作,效果不大。
有一种可能性,课程代表成人的价值,而不鞥是代表儿童和青年的价值。或者代表30年前学生的价值,而不是代表今天学生的价值。要使一个科目对学生具有激发动机的价值,不管是内在的价值,还是工具的价值,就是使学生认识到这种价值,或者能够说出这个科目的用处。【那如何像学生说明会计专业设置科目的价值呢?比如会计专业设了统计这门课,学生都当副科学的,认为没有用。我在激发学生动机时会说在专业课的学习中,统计会作为一门工具课。关键是专业课也没有激发他们的动机,更不用说好好学统计了。除非这个学生非常热爱会计专业,否则统计的学习仅仅为了应付过关。】
杜威说这样一句话,我还是挺认同的。任何一个课题只要能够立刻吸引人,就不需要问它有什么用?有些事物的用处并不是对什么东西是有用的,它们本身就是有用的。老子的观点,看似无的东西,实际是有用的。我们学生课外阅读,很多人认为这与功课无关,正是这些无用的东西,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只要学生能继续保持这些热切学习的态度,也就不要指明这种学习应有什么特殊的用处,证明这种学习有用在于学生能对它做出反应,学生的反应就是有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