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眠宝
两天时间,只要有空闲就拿起这本书来读。
我就像一个在沙漠里走了很多天的将死之人,突然发现了绿洲。
那种本能求生的欲望和我停不下来读这本书的欲望如出一辙。
我很庆幸,在我还没有为人父母之前,读完了这本书。
01
封面上的那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段话几年前就看到过,一直不知道出处,只是觉得这段话说到自己的心坎里去了。
我通读完全书,也没有在书中看到这句话。
而它就像是整本书的灵魂,在整本书的字里行间游荡。
02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开篇第一句话,就道出了结局。
然后作者慢慢向我们叙述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整本书,采用倒叙、插叙等各种叙事手法。
视角一章回到过去,一章又回到当下。但却一点也没有让人摸不着头脑,理不清思绪的感觉。
二女儿莉迪亚的死亡作为整本小说的背景。
然后作者向我们真实还原了这个家庭的一切细节:从开始到结束。
03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一个美国女人和一个中国男人结婚了,然后生育了一男两女。
似乎家庭中的每个人都不快乐:妈妈压制着自己的梦想;爸爸厌恶着自己的“与众不同”;大儿子对父母的疼爱不再有丝毫奢望;二女儿饱受父母过分关注的痛苦;而小女儿,这个家里最容易被忽视的小不点,很自然也很小心地接受着自己不被重视的事实。
这个看似普通平常,没有什么问题的家庭,其实已经是千疮百孔。
就像现实生活中的那样,除非有人死了,除非出了很大的事情,否则,谁都不会去在意这些家庭的问题,更不会去深究。
04
这是一个从一开始就埋下隐患的家庭。
不顾母亲反对嫁给中国佬詹姆斯(父亲)的玛丽琳(母亲)。
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结合。在那个年代,注定是不被祝福的。
此后,玛丽琳就再也没有见过母亲。
玛丽琳的梦想是当一名医生,可是急促地走进婚姻,让她不得不放弃拿到大学学位的念头。
从此,她嫁做人妇,成了她母亲那般的人。
其实,在她的内心深处,她是厌恶这种生活的,她想要与众不同,她想要出类拔萃。
这是她心中的一团火,从未熄灭过。
直到有一天,她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驱车去收拾母亲的遗物。
当她发现可怜的母亲一辈子都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只是在一本烹饪书上留有母亲画上的铅笔痕迹时,她几近崩溃。
她告诉自己,她不要和母亲一样的人生,她不要!
于是,她回家之后,撇下丈夫和两个幼小的儿女离开了这个家。
她要去拿到八年前应该拿到的那个学位,她要实现自己的梦想。
可是,现实往往和理想是有出入的。
离家两个月之后,她不敢相信,自己又怀孕了。
她绝望地回到了原本的生活。
她也许以为一切都没有改变。但事实上,她的这次“离家出走”改变了一切。
05
从那以后,玛丽琳把自己的所有期望和梦想都寄托在了莉迪亚身上。
她惊喜地发现,莉迪亚和她一样,有同样的追求和梦想。
无论她让莉迪亚学习什么、做什么,莉迪亚都很乐于接受。
父亲也会让她多交朋友,送给她的书也是《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
莉迪亚理所当然成了这个家庭的中心,哥哥内斯和妹妹汉娜好像是无关紧要的家庭成员。
最终在令人窒息的家庭环境下,莉迪亚想要给自己一次重生的机会。
06
我想,她应该不想自杀。
她以为自己可以游回岸边,可是深知自己不会游泳的她又是从哪里来的这股自信呢?
在母亲离家出走的那段日子里,哥哥内斯曾将她推入水中,就是在这个湖。
但内斯还是又救了她,那只狠狠抓住自己的手,让她在以后的人生里都相信:无论如何,内斯会救她。
但她最终还是沉入了湖底,无声无息。
07
她的死亡与其说是这个家庭的悲剧,不如说是这个家庭可以重新开始的机会。
小说的结尾,每个人都在试着和自己和解,和彼此和解。
他们都会时不时地记起莉迪亚,从而过上不受煎熬和畸形期待的生活。
玛丽琳最终会明白是自己的“期待”杀死了女儿。
女儿对于母亲当年的不辞而别,恐惧到了极点。
所以,当母亲再次鲜活地出现在她的世界里的时候,她一定会竭尽全力不再让母亲离开。
所以,她顺从母亲的一切意愿,还佯装自己是真的感兴趣。
每当看到母亲眼里熠熠生辉的光芒,她就放弃了违背挣扎的力量。
直到十五岁,直到她觉得窒息到了终点,直到她明白这大错特错的一切。
08
将自己的梦想强行嫁接到儿女的身上,进而发生惨剧的家庭,在中国也是比比皆是。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视频:是一个上小学的小女孩自杀前留给父母的最后影像。
年纪轻轻的她背负了太多不该承受的期望,她累了,她要休息,她选择了离开这个让她失望的世界。
其实,我想,她最失望的应该是最应该爱她的两个人一起逼死了她吧。
09
读完全书,我在想: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在不断修正原生家庭的劣根,在也许令人绝望的家庭里,绝地重生。找到自己真正想成为的那个人。
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就很好地诠释了以上那段话。
今天早上我经过每天都会路过的那所小学时,停了下来。
看着小小肩膀,大大书包的他们,我在想:原来,为人父母是一件关乎爱与智慧的责任;原来,孩子的内心是如此敏感与脆弱。
所以,请不要再让孩子活在你的“操控”下,请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吧。
这毕竟是他的人生,即使你是父母也无权干涉。
愿这些稚嫩的花朵,一定可以身心健康地长大,可以发自内心地微笑和哭泣,可以摆脱任何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