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书名叫做《无声告白》,在读它之前,一直以为它会是一个唯美或是略带悲情的爱情故事,可是从一开始,女主角莉迪亚的死,就明白并不是这样。说实话刚开始的故事并不能吸引到我,作者把两条线交织,从莉迪亚的死和葬礼,到对父母过去的回忆,两条线在慢慢推进指向一个终点。在并不明白作者用意的读者眼中,或许这个铺垫显得太过漫长,所以前半本书大概断断续续看了两三天。但是当故事铺垫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像是洪水倾泻,有一些东西突然击中了自己,接下来就是无法抑制的将它一口气看完,直至半夜。
说实话这本书的内容和情节虽然不至于乏善可陈,但也不算是出彩。可是这个华人女作者的细腻却是很少有人能够达到的。而最让我触动的,则是对莉迪亚的回忆那一部分。
这本书里,莉迪亚妈妈年轻时,或是出于对母亲对她成为贤妻良母期盼的反抗,或是对这个男权社会的愤懑,她立志成为一名女医生,想在医学方面有所建树;而父亲,或是因为身为“异类”内心孤独无所排遣,或是因为童年经历敏感自卑,总是在尽力去妥协去融入这个社会。而他们的尝试全都失败了。妈妈从医学院退学以后,被琐事缠身,在家务和子女身上燃烧自己全部的精力。她为了避免重复母亲“渺小孤独的一生”,毅然决然抛下丈夫和孩子,音信全无,开始了最后一年的学业。然而讽刺的是,一如多年以前一个孩子打乱了她的生活,这次又是一个孩子将她扯回现实。不管她承认与否,她早已风华不再,割舍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比割舍学业艰难太多。而这一切,都直接预示着莉迪亚的死亡。
不可否认,纵然上有长兄下有幼妹,莉迪亚依然是这个家庭运行的中心。她似乎拥有着家里所有的爱和期望。妈妈倾尽全部热情把她培养为科学女性,爸爸怀着满心期待让她成为真正的美国人。可是,这些爱却将她越推越远。对于莉迪亚,她无比懂事,理解一切的一切,可就是没有办法做到。于是这些爱渐渐成为将她拉向湖底的枷锁,直至被吞没。
而最让我难以平静的,就是莉迪亚所承载的这一切。从母亲离家出走开始,取悦父亲母亲便成为她获取安全感的方式。莉迪亚冰雪聪明,知道爸爸妈妈想要她如何表现,她会装作很喜爱科学并且拼命地印证这一点;她会装作自己能够和真正的美国人打成一片,以至于和电话忙音自说自话。爸妈“眼中的惊喜”让她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这样做了,家里其乐融融,似乎大家都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
她拥有父母全部的爱,可是她未曾被爱过。
她的一切伪装,在自己永远没有办法理解的公式和符号面前,在那个永远对她冷眼相待的美国人圈子面前,被一点点剥蚀。而父母没有止境的期待,在保护壳一点点褪去之后,针针见血,压的她喘不过气来。每一句“你会是一名成功的女性医生”,都像是在用小刀刻下一行血书,每一句“你会变得很受欢迎”,都像是咬牙切齿的提醒自己并不受欢迎的现实。不仅如此,她还不能和爸妈分享任何的痛苦体会,因为她明白妈妈不能承受她会成为家庭主妇、爸爸不能承受她和他一样的不受欢迎的事实。在家的每一分每一秒,爸妈都用自己的爱去挤压她已经伤痕累累的心。爸妈给她的,是爱,和一张大大的欠条,她欠他们一个完美的结果,一个完美的女儿,一个不是自己的自己。就这样,她的安全感被一点点消磨殆尽,他们从来没有试图去真正理解自己女儿所欲所求,他们从来不知道为什么女儿对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总是语焉不详,是的,我知道我需要努力,我知道你们为我付出了太多,我知道你们真的很不容易,你们用你们破碎的梦和生活,来为我构建飞翔的翅膀,可是,可是我真的不想这样活着。我知道你们需要什么,所以我这样做,可不能告诉你们的是,我并不是统治天空的雄鹰,我只是一只特别的鸟儿,在我的小天地里飞翔。
曾经看到一句话: It is both a blessing and a curse to feel everything so deeply.对莉迪亚来讲,这种敏感和“善解人意”,让她从来没有心无芥蒂放松身心地活着,让她从来没有无所畏惧无所牵绊的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一切,甚至,她早已经不知道自己该去做什么(或许知道,但早已没有勇气去承认这一切)。这个时候,对于孤立无援的莉迪亚,一切关爱都成了另类的伤害,在自己最爱的人之间,每天都承受着不被理解和沉甸甸的期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甚至唯一能够懂得自己唯一能够关心自己的哥哥也即将远去,这是怎样的绝望和痛苦。我关心你们,我关心每个人的感情和痛苦,我试着去理解所有的人,可为什么就不能得到哪怕一点点的理解和关心,为什么要永远这么敏感而小心翼翼地活着。于是,她选择了被湖水吞噬,正如多年之前那样,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包围全身。更加讽刺的是,在此之后,在一切都过去以后,家里一派祥和,大家似乎都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爱和宽容重新出现在了这个家里。从这个角度来讲,莉迪亚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家里一切执念的中心,对爸爸妈妈来说,她是自己未竟之志的寄托,对哥哥妹妹来讲,她是攫取一切关爱的根源,当她逝去之后,大家的执念都被埋葬,一片祥和,嗯。
前几天,看到网上对于杨永信的报道,其实个别人对自己信念的执着是可以理解的,可我不能理解的是,无数的家长,对于自己朝夕相处的孩子的哀求和泪水,认为是谎言和逃避手段,顾不得声嘶力竭,大义灭亲将他们送回到杨永信的“治疗中心”,对于孩子来说,就像是掉进了一个荒诞的疯人院,没有办法去证明自己是精神正常的,身体的痛苦和心灵的摧残,吞噬、扭曲着他们的灵魂。就像一个幸存者说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给他安全感。而同样,无声告白中这种爱带来的伤痛,来的更加隐蔽,可能这样的父母会被视为教育孩子的典范,或许恰巧这个孩子悟性不错走出了这一切,可是没有人能够看到滴下的血滴,没有人能够看到被爱扼住的喉咙,没有人能够看到背负这一切的时候那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终日生活在甜蜜的牢笼里,绝望而压抑,甚至慢慢的失去了爱的能力,哀哉。
回头看看,这篇书评里夹带太多个人情感,已经不算是书评,谨以此随心之言,来纪念此书带给我的这一丝触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