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独立思考——也替那个“特立独行”的自己说上几句好话

关于独立思考——也替那个“特立独行”的自己说上几句好话

作者: 魔之瞳 | 来源:发表于2020-03-20 09:06 被阅读0次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到底指的是什么,是不是真理,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打小时候起,我好像就不是一个能带给人清闲的家伙。倒不是因为我上房揭瓦调皮捣蛋(后来据群众反映这绝不是事实),而是因为我总喜欢问“为什么”。

    第一个崩溃的自然是爸妈。因为“聪明伶俐”的我总喜欢缠着他们问问题。并且,总能够在他们的答话中找出继续提问的由头。并且每每都像揪小辫儿一样揪着这些由头,开始我的“问题之旅”。

    因为有着“不能让孩子失望”的想头,爸妈总会在旅途刚开始的时候一五一十地回答问题。

    可是,一个又一个、一环扣一环的“为什么”是足以让人崩溃的,他们永远不知道解决了一个之后还会不会再有,还会有几个,这剩下的几个当中又有多少是他们根本解答不了的。

    我猜测,这种感觉可能跟有个人反反复复地保证“以后不再借钱”差不多。你的内心虽然永远期盼着这是最后一次,却很确定地知道这绝不是最后一次,可越是不相信就越想要逼着自己相信,于是就陷入了一种挣扎。因为这种挣扎是没有期限的,所以就会更加挣扎。

    所以,到了最后,我的旅程差不多总得以一句坚定的“你哪那么多为什么”作为结局。

    是啊,较之于回答,提问总是容易的。因为回答的人就算是信口雌黄,那也得过过脑子组织组织语言,要不怎么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而进行提问的那个却完全可以是下意识的,甚至……好吧,我承认,就是——恶作剧。

    很多时候,我对答案并不感兴趣,只是单纯地想看看爸妈那种一板一眼的无可奈何的表情。这种表情真的跟看见掉在煤灰里的豆腐差不了太多——既吹不得也打不得。每当看到这个表情的时候,我心里都美滋滋的,总有一种阴谋得逞的喜悦。

    其实,这种感觉是很是让人上瘾。

    这就是为什么在很多时候,我的“为什么”都是已经重复过不知道多次的,甚至还会变成了一个“为所欲为”的连词游戏。

    当然,还有不是恶作剧的时候。在这时,问“为什么”就是单纯地想听到上面的那句“愤怒”的话。不知为什么,听到这种“愤怒”我一点儿都不会生气,也不会觉得懊恼,反而总是会有一种特别洋洋得意的心满意足。


    这种让爸爸妈妈“愤恨不已”的行为也并不总是不好的。

    它的好处在于我逐渐养成了一个喜欢读书的习惯(当然这仅是就小时候而言)。可能因为担心我的问题得不到答案损害求知欲,也可能是因为不胜其扰,大概在我5、6岁的时候,爸爸妈妈给我买了我人生当中的第一套丛书——《十万个为什么》。

    这是一套用一个黑色纸箱子装起来的书,一共14册,每一本都以黑色为主色调,只是在封面图片和书名上有所区别。这里面的每一本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偶尔有几幅比速写还简约的插图,跟现在有图有色彩的儿童读物相比真的是简陋得多了。

    可就是这样的一套书成了我的启蒙读物。每一本书,我都认真地读过不知道多少遍,特别是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和气象的这几本,几乎被我翻成了废纸,包装线都断了,看上一遍就会散落一地。尽管如此,也没有弄丢过一页。

    《十万个为什么》让我产生了对自然科学的强烈好奇,虽然这种好奇心除了让我冒出更多的“为什么”之外,对提升考试成绩并没有什么卵用。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很多答案都需要手把手地在书堆里寻找的,然而书在收入很低的年代是一个成本很高的东西——你不可能买得起很多的书——尽管一本可能只有几毛钱。当然在物质还远不够丰富的年代,很多书有钱也买不到。

    所以,很多的答案其实都是我自己瞎编的。这很有趣: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圆自己的答案去回答自己的问题。这当然不科学,可这种方式却让我意外地拥有了貌似强大的对日常现象的解释能力——因为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我的答案听起来好像真的是对的——这构建起了我思考习惯的基础。并且因为爱现,所以经常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地去显摆,所以也捎带着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小时候的阅读其实不仅限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东西也有涉及。最多的可能就是历史类的书籍了,也有一些比较枯燥的书,比如《资本论》等等。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这大约是小学三四年级时的事情。

    是啊,现在的我也很奇怪,那些枯燥无比的书居然在小时候也能读得进去,真不知道当年是怎样把这些大部头读完的,并且有相当的书籍是读了好多遍的——据知情人吐露当年的我对于很多知识的掌握精确到了页码。

    现在想一想,小时候的我真应该是现在的我的老师——那时候读书是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爱好,而现在的我堪称是间歇性上进的杰出代表,只能是抽风式地跟书发生关系了——十年前买了一套《资本论》到现在还在书柜的最高层骄傲地矗立着,俯视着整个家庭。它上面的灰都不知道被擦拭了多少遍了,可就是连一页都不想翻。


    不知道下面这句话是不是一个规律:知道的多了一些,自然就会想的多了一些;想得多了一些,自然就会问得多了一些;问得多了一些,思考自然也就会多独立了一些。

    回想起来,独立的思考并没有让我的童年变得更加美好,反倒是因为“语言不通”而经常被小伙伴和同学们欺负和孤立——我说的话总不是他们能够直接理解的,所以总是有争执,争执到了最后我总是单挑一群的那一个人。

    为了能够跟大家“打成一片”,我曾经努力地去模仿他们,琢磨他们的想法和好恶,然后尽可能地去做那些会让他们认可、接受和喜欢事,说那些能够不让他们反对反感的话。这持续了很长时间,至少是到上了大学。

    可这样做并没有实现合群的愿望,反而因为留心地观察和用心地琢磨,使自己在独立思考的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真的是越不想独立就越独立,越想合群就越不合群。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事与愿违,算不算是一种意外。

    终于有一天,我彻底地放弃了执念,不再追求被认同,也在这一天终于开始活成了我自己。有趣的是,活成自己的我并没有变成街头叫卖的小曲儿——有人听却没人理,反倒是被人群接受了,人们更愿意听我说,愿意跟我亲近。不知道这个算不算做是另一种的意外和事与愿违。

    放弃了执念,却提纯了思考。

    这种思考让我在独立的路上越走越远,间或着也会有些收获。这些收获虽然不值一提,却帮助我拥有了自以为是的自我认同;这种认同并没有让我变得清高和骄傲,反而是使我的内心深处滋生出了一种扎根在生命最底层的力量;这种力量也许不大,却让我有勇气继续在独立思考的道路上独自前行。

    一个人的人生当然只属于他自己,活法当然也是这个人自己的选择。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也许可以换来稳定和舒适,但是独立的思考却一定能给人的生命带来真正的精彩。

    难道还活着的你,从来都没想过要在自己的墓碑的背面书写一点什么?还是那个曾经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你,随着独立思考的消逝,而渐渐地飘散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独立思考——也替那个“特立独行”的自己说上几句好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lud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