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唯有零起点,才不会失望。
以写信为例,在我是个普通的沟通方式。在一些很重要的日子,我都会以书信的方式和家人或者学生沟通。但从来没有期望收到回信。我九十多岁的老太太给我写信寄到我单位,我也是认真地看了几遍,就好了,并没有写回信。我从来没有问过她没有收到我回信是否很失望,她也从来没有问我信是否收到了,怎么没有给她回信呀。她关照的我确实都做到了。而今她去世多年,她的信我一直保留着。我想这是一种亲人之间的默契。
而师生之间,老师若没有很强的功利心,慢慢也会有这样的默契产生,注意,不是所有学生都会和老师产生默契,也不是绝大部分,应该是一部分,按照二八定律的话,(一个班五十来人)也就十来个学生收到你的信时内心会有涟漪起伏,这还要看你信的内容是否入心,而不是枯燥的说教。
我写信,是因为觉得确实有话要和学生说,比如和学生相处了一个阶段,我希望把我对学生的一些了解一些期待告诉学生,也想做个诤友,把我发现的阻碍学生前进的东西为他(她)指出来,供其参考。绝不是为了写信而写信,更不是心血来潮“虐”自己感动自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教育方式,就像找学生谈话交流是一样的,只是改为书面而已。
因此我从来没有期望能够收到学生的回信,而是更在意我为其指出的不足他(她)是否有改变,我鼓励的是否让他(她)更有信心。收到回信自然开心,但是写信的目的真的不是为了收到回信。
这个“唯有零起点,才不会失望”的常识,也延伸到我做教育的方方面面。
每次接年级倒数的班级,我总是对领导说:“别抱太大希望,我会努力让班级不要给学校添乱,让这个班级平安毕业就好了。先做到这一步,至于成绩什么的不要抱希望。”这句话绝不是谦虚,是真心话,对领导说,更是对我自己说。这么多年半路接班,我心里知道这是一项多么复杂艰巨的“灵魂工程”,班级之所以成为“乱班”“差班”,很多问题一定是积重难返,若是指望新官上任一烙铁烫平,肯定会失望的。
还是一切从零开始,慢慢来,稳扎稳打。纪律问题,作业问题,思想问题,家校问题……任何一个问题都带着锋芒,一不小心就会被割伤。
我虽是老教师,但做教育从来如履薄冰,不到学生真正毕业的那一天,从来不敢掉以轻心。更不敢自以为可以靠老经验吃饭。这个世界每个人都不一样,因此产生的问题更是各个不同,同一句批评的话,这个学生觉得挺有道理的,那个学生听了觉得伤了自尊心。有的鼓重锤一敲砰砰响,有的鼓用力一敲就破了。我奶奶说人的脸皮呀有薄有厚,人的心跳呀有快有慢,都不一样的。人心最难琢磨。
而教育,偏就是琢磨人心的活,难着呢。所以遇到点挫折,吃到点苦头,是再正常不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