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内部会员专题(齐帆齐)简友广场
还在校园里念书的学生,能从这位“功成名就”的老人身上学到什么?(

还在校园里念书的学生,能从这位“功成名就”的老人身上学到什么?(

作者: 给丘吉尔做饭 | 来源:发表于2023-09-02 02:05 被阅读0次

    我上中学的时候,有个同学家里是湖南农业大学的,当时大家觉得特别遥远:据说她每天通勤4小时来长沙市一中上学,后来上高中时间紧,干脆住校,那时住校生很少,条件不好,她给我的印象是非常沉默、非常勤奋,这是我最初的“农大印象”。

    后来城市扩大,我也住到城郊的浏阳河附近,经常到农大的东沙古井打水、到试验田买菜,在农大美丽的校园里看年轻的男孩女孩走来走去,真是赏心悦目。这时候袁隆平院士已经声名远播,作为农大的特聘教授,他在学校也有一亩自己的试验田,我就把每个在校园碰到的孩子当成“袁院士的学生”,把对袁老勤奋而诙谐的印象,都加诸这一张张生机勃勃的脸。

    刚好前几年有个偶然机会要为农大学子写一个关于袁老的小传,我借机便读了一些袁老的传记,了解他的成长历程之后,觉得他身上有很多品质,对于刚刚踏入,或即将离开农大校园的莘莘学子,都有非常珍贵的典范意义,不仅体现在如何做研究,还体现在如何做人,如何融入社会。

    在校园一角有个袁隆平广场,袁老的半身铜像下镌刻了他的八字箴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是他经常讲述的成功公式。

    袁老认为:知识是基础,现在科学技术这么发达,你是个文盲,是不可能成功的。第二点,要有汗水。特别是农业研究,需要试验田和实验室的工作,因此必须付出汗水。第三,要有灵感,在科研领域,灵感与艺术创作有同样的重要性。灵感是抓不到的,是来无踪去无影的东西,我的体会就是灵感是知识、经验,还有思索和追求综合在一起的升华产物,它往往在外来因素刺激下突然产生了。灵感就是一种思想火花。所以我想,思想火花一闪的时候,马上就要抓住它,不然会忘记的。

    他说:“试想一下,如果我没有对水稻知识的储备,没有对水稻问题的研究和思考,我就不会‘发现’那株‘鹤立鸡群’的水稻,也不会产生什么顿悟。偶然与必然的辩证法说明:一方面,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切勿放过‘思想火花’;另一方面,‘幸运’只会惠顾有准备的人。”如果没有平常日积月累的知识,即使流再多的汗水,在科学上也出不了灵感;即使机遇再好,也可能视而不见。

    袁老用朴素的语言总结了他的“成功”经验。对于即将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学生来说,他的“成长”历程,也同样具有启示意义。我也总结了八个字:立志、专注、智慧、协作。

    【立志】

    袁隆平从选择报考农学系,到立志研究农学,有一个从兴趣到使命的过程。

    1948年夏天,19岁的袁隆平高中学业期满,正面临高考的选择。当时在国民党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的父亲希望他报考南京中山大学,但是袁隆平自己选择了报考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

    作为一个少年,他报考农学系带有孩子气的理想主义,他还记得在汉口扶轮小学读一年级的时候,曾经参观一个资本家的园艺场,花和果都种得极好;也记得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里的水果,伸手就能摘来吃,牛奶,伸手就能接来喝,对那种田园之美、农艺之乐,特别向往。

    同时,亲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亲眼见过饿殍遍野和逃难的人群,城里孩子袁隆平深刻认识到: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没有农民种田,就不能生存……这是他说服自己父母,坚持学农的理由。

    而他真正立志农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的饥荒年代。当时他已经在湖南湘西的安江农校担任老师,和学生一样,他每天就靠五留两口粮度日,没有副食,没有油水,整天饿得饥肠辘辘,浑身浮肿,不要说去游泳,就连走动、看书都有心无力,平时常拉的小提琴,现在也不得不变得喑哑。

    不仅如此,他还至少亲眼看见有五个人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尸体骨瘦如柴,真的是路有饿殍啊!那些围着他们看的人,也快要饿死了,一张张浮肿的脸上充满了迟钝而又无助的神情。 对饥饿的深刻记忆让他痛感,“改良品种,战胜饥饿”,是农业科学家义不容辞的职责,再加上从《参考消息》的报缝中看到一则新闻:英、美遗传学家已经研制出遗传学分子结构模型,使遗传学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获得了诺贝尔奖。倒不是他萌生要获奖的念头,而是他看到了使农民摆脱贫困,向饥饿挑战的希望。

    志存高远,方得始终。他少年时的理想,终于变成远大而又具体的志向。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还在校园里念书的学生,能从这位“功成名就”的老人身上学到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lvt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