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应该是我们学习最久的一门学科,但是,我近来阅读鲁迅全集,发现有些读不懂里面的文章,当越读不懂的时候,越心浮气躁,越读不懂。我不知道自己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语文课上,我学了什么?真是搞笑,30多岁的我,人生有一半的时间里都在学习语文,然后,居然读不懂文章。
我思考了下原因,上语文课的时候,一般都是老师在读,不是学生在读,所以,学生不知道自己读不读的懂。正因为不是自己在读,所以不知道,那么也就不明白老师讲解的符号的作用、分段的作用、总结的作用。
虽然说,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文,我感觉自己什么都没学会,但是,当我阅读出现问题的时候,那么多年老师千篇一律地如何讲解一篇文章的场景就会浮现在眼前,我模仿着学习分析文章,最后才发现标点符号的作用、文章总结分块的作用。
先说标点符号,我认为句号是最重要的标点符号,因为句号的出现代表着一句话的完结,而一句话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单元,所以,如果你碰到读不懂的文章的时候,不要着急,看看句号在哪里,然后,先把一个一个的句子搞懂就行了,把最小的“意思”单元搞明白,那么整篇文章也差不多搞明白了。
还有文章分块,文章分块就是说那几段可以当做一部分。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这样做方便归纳总结。
我们读书的时候,一篇文章读完,可能感觉很是酣畅淋漓,但是,回头一想,自己居然什么都没有记住,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要学会总结。如何总结呢?文章总是几个段落为一块,当文章意思转变的时候,我们再往下读一读,可能就很明显的发现有种路程景色已经变了的感觉,这时候,就可以停下来,先把刚才读的那几个段落总结一下,分析作者如何安排故事情节的以及该章节的意思和作用,然后再接着往下读。
整篇文章读完之后,再分析整篇文章分为几块,回想不起来的,可以回头翻阅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