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的阅读在持续中,尽管我已经读到了三十章了,我还是想谈一谈前十五的内容,谈一谈如何看待别人的眼光的问题。
《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先生,是一位个性独特、极为自我的人,他在四十岁的时候有预谋地在某一天抛妻弃子 ,独自去往巴黎学画画。这在其他人看来,是个非常愚蠢可笑的决定。都已经四十岁了,爱这么折腾,学画能出师吗?能赚钱养家吗?这些问题,放在斯特里克兰德身上,似乎都不成问题。他在四十岁的时候开始学画画,他的画作并不能让人产生美感,大部分人都无法欣赏他的画。他画出来的画,并不在意是否有人欣赏,是否能功成名就,他甚至都不愿意将自己的画作寄放在贸易行。
斯特里克兰德先生的个性独特,体现的一个方面,就是不太在意旁人眼的光,无论是鄙夷的还是冷嘲热讽的,他都默然地把他们当作“赞赏”,不曾因为别人的质疑和阻挠而放弃。不管后面的故事如何发展,这一点特质,却是比较少有的活得如此自我的人。
就像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一些“为你好”的人,在面临某些事情的时候,总是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且大部分都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给出了各种不中肯或者连他自己都不太了解的评价或理由,偏偏还一副为你好的语气。于是,本来你想学个写作的,被别人一说各种写作班都是骗钱的,一点用都没有,就暗自放弃了,还是选择当个下了班就忙着刷微博、抖音、快手的人。本来你想换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却被告知,这个行业没前途,于是本来你准备辞职大干一场的,就因为别人的话,自动放弃了机会。
生活是我们自己的,然而,我们却常常将它过成了别人嘴里的生活。
我不由得想起我自己的经历来。我属于兴趣爱好比较广泛的一类人,对很多东西都抱有一种弄懂它学会它的兴趣来,尽管这种兴趣有时候很短暂。跑步、游泳、跳舞、做汉服、弹古筝、写毛笔字等等,我对这些事情的兴趣,远超于我对提升工作能力的兴趣。当我告诉别人,我要学这些的时候,大部分人,包括我的父母,并不理解,觉得我只是太闲了,我现在已经快三十岁了,我应该多学习学习怎么提升工作能力,我现在学这些太晚了,等等。
我曾经也有过很严重的动摇,觉得自己学什么都不会有所成就,因为亲人和好朋友的质疑,我也曾放弃过很多的兴趣,觉得自己怎么也学不会。也曾经学一些自己尝试着学一些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东西,看一些自己一看就想睡觉的晦涩难懂的专业书。
后来,我渐渐明白,我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了,在还没开始学的时候,就觉得事情太难,别人觉得我在浪费时间我就把自己的兴趣砍掉,别人觉得我学习的东西太奇怪,我就学一些工作能用得着的东西。
可是,“别人说”太多了,我已经兼顾不过来了,而且别人说一说就不当回事儿了,我却在暗地里按照着别人的意思过我自己的生活。这实在是一件再愚蠢不过的事情。
“爸爸说”“妈妈说”“别人说”都只是别人的一种参考意见,“参考意见”意味着,可参考,也可不参考。当我终于走出“别人说”的怪圈的时候,我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生活,在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上重新分配,找一些自己现阶段能做的,方便做的事情,将自己的空余时间尽可能填满。于是,我下班后的日常,就变成了跑步、上瑜伽课、上爵士舞课、看电影、看书、写文章、记单词。
不排除那些“别人说”里有对我们很有启发、很有建设性意义的话,这种中肯的意见,我会“筛选”出来,尽可能听从,但是对于那些不太负责任的“别人说”,我就敬谢不敏了,我只想过我自己的生活,不想变成别人口中的“我”,我不是橡皮泥,需要别人来塑造形象。我需要凭借自己的判读,过自己简单的生活,我不需要做人人都喜欢的橘子,我只需要做一个符合自己口味的橘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