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提一个问题:什么容器可以不停注水而始终不满,不停倒出而始终不空?
前两天讲《庄子》的第一篇《逍遥游》,谈到“道”即“逍遥”;“逍遥”即懂得尊重不同人的特性,懂得享受各种环境,任何时候都能怡然自得。
实际生活中,始终平等对人对事其实非常难做到。于是《庄子》第二篇便叫作《齐物论》。“齐物”就是说,万事万物,其本源都是一样的,没有是非对错,也没有好坏高下。
人籁,地籁与天籁
形容一种音乐非常美妙有个词叫“天籁之音”。“天籁”的说法其实就源自《齐物论》。“籁”从竹字,是一种类似箫的管乐器。庄子开篇首先比较了人籁,地籁和天籁。
人籁,顾名思义就是人所吹奏的箫乐。
至于地籁,庄子说:“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
概言之,地籁就是大自然的风吹过山陵与树木形状各异,深浅不一的洞穴所发出的声音,有的响烈如同嚎叫,有的轻微如同呼吸。
这种感觉其实非常美妙。有段时间天气很好,我中午有空就会来到公司旁山脚下的一片竹林,闭上眼睛,倾听夏风吹拂竹叶,竹枝和落叶的声音。那时的我觉得,这真是一曲精彩绝伦的交响乐。睁开眼睛,我看着竹林,山坡和草地,又觉得这真是一副美轮美奂的写意画。
什么是天籁呢?庄子接着说:“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同样的风,吹拂不同的事物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并不是因为风有什么不同,而是由于不同的事物其特质不一,接受风的方式也不一样。所谓的天籁,就是吹拂万物的风,也是风吹万物发出各种声音形成的交响乐。
同理,大自然赋予人们生命,其本质也没有区别。可是每个人遗传的基因不同,外貌就有了高矮胖瘦;每个人生长的国度不同,饮食文化也就有了区别;家庭条件不同,社会地位于是分了高低;所受教育不同,知识水平又有了高下。
这本来也属正常,例如老虎分为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几百万年前还有剑齿虎。但是没人认为东北虎比华南虎漂亮,也没人觉得孟加拉虎比剑齿虎高尚。
对于自我和他人,实在也没有必要去分个高下敌我。声音各有各的优美,人也各有各的好处。世界这么大,这么丰富,我们要懂得尊重每个人生活的方式和生产的意义。一场音乐会如果每个演奏家都在拉小提琴,那觉得不会是什么美妙的体验;一个社会如果每个人长得一样,专业一样,需求一样,爱好也一样,这个社会也绝对无法长久。
注焉不满,酌焉不竭
回到开头的问题,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如果一个容器永远乐于接受别人灌注的水,乐于将自己的水分享给他人,那么它既可以“注焉不满“又可以“酌焉不竭”。
我们形容一个人让他人相处得舒服,会形容他像“清风拂面”般柔和,像“和煦的阳光”般温暖。清风吹过我们的身体,我们感觉它无处不在,却又无形无迹;阳光洒在我们身上,我们像被温暖包裹着,却丝毫不觉得炙热。清风和阳光,给我们的抚触,既无微不至,又浓淡相宜。
人和人相处也是一样的道理。无微不至,是他/她懂得我们内心的需求与渴望;浓淡相宜,是他/她了解我们生活的方式与节奏。每个人活在人世间,其实都在按照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成长经验努力去生活。我们都渴望身边人对自己多一分理解,多一份认可。我们都希望自己在重要的人眼里是有意义的。
有时候,我们把自己对他人的诉求,做一个简单的推己及人,会发现生活突然变得开阔起来。尝试去了解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和成长轨迹,我们能明白他做许多事情背后的心路历程。尝试去欣赏每个人的爱好和特点,我们会发现世界原来有这么多面,生活原来有这么多可能。给身边的人多一些鼓励与认可,让不敢跳舞的人迈动双脚,让初学厨艺的人为我们做一顿饭,让户外达人带着我们征服高山…在认识他人的过程中,我们也认识了不一样的自我;在认可他人的感动中,我们也收获了感动 。
我很喜欢的《圣斗士星矢》里关于“小宇宙”的设定。宇宙就像是一个最伟大的容器,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生发万物,承载万物。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其实也可以有一个宇宙,承载自我,也承载他人。
都说一颗小小的原子和宇宙有极其相似的结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我心中容纳他人,他人心中也即有了我;我心中容纳宇宙,我心即是宇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