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儒释道传统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
读庄漫笔——齐物论(四七)

读庄漫笔——齐物论(四七)

作者: 悟庄 | 来源:发表于2019-07-20 06:08 被阅读1次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知止其所不知”,就是知道自己的不足,不要轻易相信自己的知见。那我们应该“止”于何处?儒家《大学》讲:“止于至善。”至善即是圆满、觉悟的菩提大道,就是一真法界,也叫华藏世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做事、学习、做人的态度,我们在修行当中为什么工夫不得力?因为想去知道的东西太多,一多就杂了,清净心便有了染污。“知事少时烦恼少”,那些与自己了不相干的事,何必去知道?所以,一定要懂得“止”,要做减法。

“不言之辩,不道之道”,只有圣人能有这样的认识,凡夫做不到。为什么修行人要“止语”?祖师大德教人“不见世间过”,有很多人喜欢说僧过恶,侮慢三宝,轻议圣贤,以为这是他的自由。殊不知,这是极大的罪业,不仅害了自己,更断了众生的慧命。言语乃祸福之门,纵然讲了很多,可是他人仍然没有改变,所以,不诤才能解脱。佛教僧团要修六和敬,就是“见同解、戒同修、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四摄法里面,有一条是“爱语”,要常常对别人赞美、肯定、鼓励。如果今天社会上的企业、团体、组织,都能贯彻落实六和敬,修四摄法,那就是和谐社会。

底下提到“天府”这个词,什么是“天府”?用佛教的话说,即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通达至道者的心量,是无所不包,无所不纳。泰山不让土壤,大海不让细流。孔门的“恕”道,仅是针对人而言,真正大彻大悟、了知大道的觉者真人,则是等视有情众生与无情众生。比丘不践青草,出家人走路轻缓从容,眼光低垂于地,这不仅仅是威仪,更含有对大地以及微细生物的慈悲,只恐脚步踏伤弱小的性命,怕步履太重,脚下的大地会痛。

这个“天府”一般的大道,有无尽的妙用,是“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百川流归大海,海水不见涨溢,同时,大海之水是取用不尽。大海乃是有形之物,而大道无形无相,十方世界含裹其中,其大无外,更非可以量数计。因为道体的至虚,才得以无中生万有,这一“玄而又玄”的神妙德用,其来由难知难测。我们的真如自性也具备无穷无尽的德能,心能生万法,能觉照一切。人们常说“心想事成”,是不是真的如此呢?佛教讲,相由心生,不管是极乐世界,还是我们现在所居处的国土,都是自心现相。我们起心动念,八识田里的种子生起现行,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就显现在面前。科学家探测宇宙,但是他们所见到的,只有宇宙的百分之五,那百分之九十五,都在这个心里面。心念的力量深不可测,我们言语造作、思惟判断,靠的是分别执着的那个妄心,但是妄心也是真心,如果转识成智、妄尽还原了,那就是在一真法界了。修蓝博士依靠意念治愈疾病,他的“零极限”只有很简单的四句话:“I’m sorry”,“Please forgive me”,“Thank you”,“I love you”。我们人人都会讲这四句话,但是今天,这些话很少能听到。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这个世界的正能量远远少于那些负面的东西,要解决人类的问题,必须要从人心、人性下工夫。佛教我们“善护口业”,言语上的错误很容易犯,庄子这篇文章为什么叫《齐物论》?说的都是人的人我是非、言论上的事情,用意在教我们管好自己的舌头。

读庄漫笔——齐物论(四七) 读庄漫笔——齐物论(四七)

最后,庄子说了一个名词,叫做“葆光”。各家注解都把它解释成和“滑疑之耀”相同,也就是光而不耀。我们的心含藏万有,以智慧的光普照于一切,这种光是柔和的,不会刺伤万物。觉悟的人不会恃才傲物,让众生黯然失色,而是使万物都各自显示出其本色。各种不同的光,能够相互辉映,没有任何妨害。人类的这些宗教里面,特别是基督教和佛教,都讲到了光。创世纪里,上帝最先造的是光。《华严经》当中,一开始就是毗卢遮那佛放种种光明。阿弥陀佛有“无量光”的意思,他放光接引众生。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宇宙的本质是光,光就是粒子波动产生的。没有光,我们的眼睛也看不到这个世界。科学、宗教、哲学,这三者之间的微妙联系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读庄漫笔——齐物论(四七)

相关文章

  • 读庄漫笔——齐物论(四七)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

  • 读庄漫笔——《齐物论》(十一)

    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

  • 读庄漫笔——齐物论(十二)

    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下面这十二个字,概括了人的各种情绪变化...

  • 读庄漫笔——齐物论(十三)

    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讲完了上面一大堆话,庄子感叹到:“已乎,已乎!”也就是“罢了,罢了”的意思。...

  • 读庄漫笔——齐物论(四)

    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这句话是子綦指点学生“道”在何处,其中透露出的消息,就是我们要了解的宇...

  • 读庄漫笔——齐物论(三二)

    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什么叫“因是”,就是顺任万物的自然,“已”有...

  • 读庄漫笔——齐物论(三一)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接着上文“道通为一”,这...

  • 读庄漫笔——齐物论(二一)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道怎么会隐藏起来,而...

  • 读庄漫笔——齐物论(二二)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儒和墨是庄子的时代,学术界的两大巨头,两...

  • 读庄漫笔——齐物论(三)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 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段文字。前面说过,子游见到老师的神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庄漫笔——齐物论(四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cxq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