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话】2.勤工俭学

作者: 宋正友 | 来源:发表于2017-11-08 13:54 被阅读92次

           1957年反右斗争以后,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也和知识分子一样,被认为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必须参加体力劳动,接触工农群众,加强思想改造。而且认为只有走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才能达到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目的。

           1958年初,吉林省教育厅就发出《关于大力开展勤工俭学的指示》,指出:实行勤工俭学是我国教育的重大改革,是贯彻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有力措施。

           紧接着,中共吉林省委在长春召开全省文教工作会议,要求继续克服右倾保守思想,批评在勤工俭学问题上表现出的动摇和怀疑。会议明确指出:开展勤工俭学,开办半工半读学校是我国教育的总方针,是改造旧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是摆脱教条主义和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束缚、开辟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主要途径,必须坚持这个方针,普遍开展勤工俭学,试办半工半读学校。要在树立新的教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

            自年初以来,各级领导机关会议部署和文件指示一个接着一个。同时又抓典型、树榜样,大力推动。10月11日至13日,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在四平市六马路小学召开勤工俭学现场会,充分肯定他们开展勤工俭学的经验。

            吉林大学年初就把劳动列为正式课程,实行半工半读。课程设置比例是,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课占1/6、生产劳动课占1/3、业务课占1/2。中共长春市委还召开学校教育工作会议,充分肯定吉林大学的经验。

           笔者就读的东北师范大学更是不甘落后。我们1957年9月入学后,只上了半年课,接着就没完没了的劳动。1958年春天,我们年级的同学到伊通河挖沙子,帮助砖厂烧砖,一干就是一个多月。劳动量很大,累了一天,到了晚上就困了,也不可能去复习功课。

           接着,大炼钢铁就开始了。让我们到处去收集废旧钢铁。后来没有地方有废旧钢铁了,就到一些房舍里去拆废旧设备。记得,当时我们曾到自由大路的八舍,那是日本人入侵长春时盖的房舍,室内都有洗澡塘子,使用大铁锅烧水。让我们发现了,就用大铁锤给砸了,运到在学校操场砌的炼钢锅里炼钢。现在看来,这简直就是小孩过家家,但那时却都认为自己在完成政治任务,都比着干。练出的根本不可能是有用的钢铁,但却浪费了大量的煤炭,浪费了青年学生大量的宝贵时间。

            8月份,又让我们到工厂去参加劳动,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秋天,我们又到新立城去运土方,修新立城水库,一干又是一、两个月。这一年,基本没有上课。

           1958年我国教育界所发生的这场变革有太多的反常,太多的教训。

            其一,认识上犯了极端主义错误。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当作无产阶级教育的根本特征,当作无产阶级教育与资产阶级教育的分水岭,并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教育才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挥舞这根大棒到处吓人。这种认识本来是不符合实际的。事实上,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从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适应资本主义生产的需要出发,也提倡勤工俭学,也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特别是近些年来,国际上已经出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合流的趋势。强调职前培训,更强调职后培训,这些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不是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根本区别,更不是社会制度的标志。

            其二,做法上犯了形式主义错误。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简单化,搞形式主义那一套,不分教育对象,不分教育内容,不管大学、中学、小学,都要按着一个模式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而且劳动搞得过多,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

           学校从1958年开始出现的这种劳动过多的现象一直延续着,直到“文化大革命“四人帮”搞劳动代替教育,造成了我国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这从反面告诉我们: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劳动和教育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严格区别的独立过程不能融而为一,这是一条不可违反的规律。今天,当我们强调劳动教育的时候,不能忘记这条规律曾经给过我们的惩罚。如果忘记了,重搞劳动过多或以劳动代替教育那一套,那么教育必将重蹈覆辙,教育就要拖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后腿。

            当然,忽视劳动教育、忽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不可能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目前,在各级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主要倾向还是忽视劳动,包括课程表上规定的劳动课,很多学校都没有认真上,这是完全不对的。我们在反对劳动过多、以劳动代替教育这种倾向的时候,决不能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轻视、甚至厌恶劳动。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总结经验教训,摆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才能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出大量的合格人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史话】2.勤工俭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lye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