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 帕思卡尔
一个善于并且愿意思考的人,不管其是否快乐,总是幸运的,因为即便是一个智慧的地狱,也比一个愚昧的天堂要好些。人类花费了超过200万年的时间让我们的大脑脱颖而出,事实证明这种努力不是白费的,这个庞大的思考器官让我们登上了食物链的顶端,同时,它也给了我们想要的尊严。
但是,身体进化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200万年,塑造了一个可以想出相对论的大脑,但是我们进入信息时代,只需要半个世纪。我们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虽然有如今有计算机,有AI协助,但是对于很多问题依然力有不逮,我们需要新的思维技术,来继续维护我们的尊严。
目前人类大脑的缺陷
如《人类简史》中赫拉利所言,现今的人类和数万年前的智人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而我们,也只是动物的一种。你也许会发现自己对复杂的东西一筹莫展,思维不严密,逻辑混乱,记性也不好,不用担心,很多人都是这样,你也应该担心,因为我们不能一直这样。
现代原始人我们是怎么思考的呢?我们就像顺着一根藤蔓去捋,在一个具体的时刻通常只处理一个细节,然后找到各部分的关系,逐步去推理。现在你可以回忆或者尝试一下,在思考的时候是不是一次只处理少数的几个单元,这个关系理清了,做上标记,然后顺着往下走,你很难同时在大脑里呈现十几个单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只有7±2个单元,你的短期记忆容量限制了你同时处理的单元数量。
什么是短期记忆?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是记忆的一种类型。与长期记忆相比,短期记忆对信息的储存时间较短,信息储存的容量也很有限。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G.米勒发表了一篇题为《神奇数7加减2:我们加工信息的能力的某种限制》的论文,根据复述3至12位随机排列数字表的实验结果,发现信息一次呈现后,被试能回忆的最大数量——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7±2个单元。幼儿的记忆广度更为有限,通常是4±1个单元。中国学者测定的短时记忆广度是:无关联的汉字一次能记住6个,十进位数字为7个,线条排列为5个。记忆广度还与识记材料的性质及人们对材料的编码加工程度有关。若识记的材料是有意义、有联系、为人们所熟悉的,记忆广度将会增加。
如果用计算机来类比人类的大脑,那么短期记忆就相当于内存,而且是随机储存器(RAM),大家都知道,内存对计算设备的性能影响很大,很多人买电脑要看内存,买手机要看RAM,而升级电脑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内存条。至于为什么内存这么重要,点链接百度,这不是计算机讲座,不必赘述,只要知道内存对性能的影响很大就行了。
很明显,7±2个单元的内存量不能算大,和电脑动辄8G、16G的内存量相比更是捉襟见肘。虽然“单元”不能和比特画等号,大脑里的信息存储形式很复杂,但是难以一次记住七八个无关联十进制数字是真的。
因为我们的大脑内存很小,所以每次调取的数据都是很有限的,即便我们逻辑上没有问题,懂得很多思维方法,但是依然会遗漏某些细节,而很多时候,正是这些细节,造成了你的失误。
思维导图的本质
很多人都在用思维导图,的确用来辅助思考很好用,用来赚钱也很好用。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我们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但是本质上,思维导图之所以能够辅助思考,并不是因为它是图,而是因为它拓展了大脑的内存。
我们大脑本身的内存很小,但是如果我们将需要思考的对象放在纸上,所有对象都一目了然,这样你就可以站在更高的位置上俯视问题,视野开阔,不再因为丢失某个细节而走偏甚至卡死。
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中有虚拟内存,若计算机运行程序或操作所需的随机存储器(RAM)不足时,则系统会用虚拟存储器进行补偿。而我们的大脑虽然有可塑性,但是想要增大短期记忆能力也是很难的,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增加一个虚拟内存。
思维导图本质上就是大脑的虚拟内存。
这张图是我对思考本身的思考,我想它可以让大家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外置的虚拟内存。下面蓝色的方块阵列是储存在大脑里的资料库——我们读过的书,学到的技能,看到的新闻,有趣的经历等等。上面红色的流体是我们的由意识直接控制的内存区(短期记忆),它所覆盖的地方表示我们能在单位时间内读取的信息,如图所示,它所能覆盖的范围很小。意识就像一盏灯,在宏大而黑暗的大脑殿堂里,只能照亮一个小角落。普通情况下我们的内存中的数据是直接从资料库中调取(比如回忆并分析早上吃的菜里有没有虫子)或者直接从外界输入(比如老师向你抛了一个问题并让你立刻回答),如果这种思考所需要的细节很多,就会力不从心。所以,现在我们加了一个虚拟内存(图中紫色的平板),把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分别做标签(黄色的圆片)放在上面,我们不需要让内存全部覆盖它们,不需要记住所有细节,我们只需要知道它在这里就行了,标签下面用线直接索引了资料地址,提取很方便。记住几个标签比记住所有细节要简单得多,从宏观上分析,问题便会逐步清晰起来。
普通人单凭自身的内存来应对大型问题是有困难的,这时候没有必要沮丧,更不必抱怨自己笨,只要明白了本质原理,自然会迎刃而解,你需要的只是将大脑从复杂的信息缓存问题中解脱出来,交给一张纸来做就行了。
你最有价值的,不是记住多少东西,而是如何去运用这些资料,掌握好的思维方法比博览群书更有助于解决问题,在这个时代,一个搜索引擎可以给你足够的你想要的资料,你连π的后两位小数都记不住,没关系,你会用计算器就行。信息时代知识爆炸,掌握所有的知识是不可能的,但是没关系,这些知识也正在变成“科技黑箱”,你不懂计算机原理但是并不妨碍使用电脑,你需要做的,就是把你需要的资源做成标签,放在你的虚拟内存上,当你需要时,你扫一眼标签就知道你有,是的,这也算你有,你可以立马调出来使用。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资料都是做个标签就行了,你是一个医生,给人看病还得拿着诊断手册实在是说不过去的,只有那些你不需要掌握原理但是又很有用的资料才这样“偷懒”,比如平时收集一些极妙但是你自己又写不出来的句段,说不定哪天装逼就用上了。
似乎说大了。
我们需要怎样的虚拟内存
其实很多人已经在不自觉地使用虚拟内存来辅助思考了,比如有人使用思维导图,有人通过写作来深度思考,也有人使用卡片,这些虽然形式不同,但是本质原理是一样的,只要捉住了本质,你就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思考辅助方式,而不必盲目跟着别人学。
写作和思维导图有些不同的是,写作更倾向于“线型”,而导图则偏向“网状”,写作的时候你可能并不经常回头看,因为写作的作用在于加深你对标签印象和提高注意力,就像是将你的意识抓起来搓成一根线,不容易分散注意力,精神力集中,就相当于将内存的使用率提高一点,虽然是一点,但是对于那些细节较少的问题已经足够了,但是对于较复杂的,还是需要回头看看才行。不管你是否回头看,各单元之间的关系你是很清楚的,因为这些关系都给你亲手“搓”过。写作另一个好处是,这种方式更加接近自然语言,使用的实际是语言思考,语言思考的逻辑性较强,对关系的把握也更加精准。
但是用写作辅助思考也有缺点,那就是对于细节过多的大型的问题会力不从心,毕竟单凭文字还是不能很好地反映各单元的结构关系,你审视问题的位置还不够高。这里要明白的是,问题大不大和格调没关系,分析某个猪圈里的苍蝇的行为方式并不见得比分析牛奶的营养价值更简单。
所以一个原则是:涉及单元少的问题用写作分析足矣,涉及元素多的用思维导图更好。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对待,而且个人喜好也不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或许你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呢。
我个人通常是写作和思维导图两种混合使用。我从高中时开始每天写日记,每日少则一行,多则七千余字,但是我不是为了练文笔,更不是为了记录人生,而是为了辅助思考,那时候研究哲学,想得越多问题越多,也越大,于是求助于写作,为了保证思维流的顺畅,我忽略了语法约束,只求能快速的将思想流到纸上,那时候的日记本名叫《圣逻辑》,名字不解释。在思维导图方面,我用的是演草本,作为一个理科生,演草本是必备的,但是我的演草本上大部分不是数学演算和物理公式,而更多的是各种问题的导图,一些灵感以及涂鸦,每本都是亲手装订的,设计了封面,名字是《Bridge Paper》,《圣》和《BP》也都有衍生系列,按总的编号来算,大概都有一二十本吧。这些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日记和演草本,更是我的思想和青春。不过这些老朋友都在千里之外的老家,没办法上图了。
到了大学之后,开始使用云笔记,《圣》的继任者《时间藤》目前依然在服役中,电脑打字更快,能更快的跟上思维,云笔记更易保存,也更环保,缺点是在想写的时候要保证有电脑或手机。在大学很少进行数学和物理计算了,所以将《BP》的演算功能剔除,易名为《Topothink》,“topo-”意为局部的,Topothink意即“局部的思考”,不是“topothinking”是因为这是当动词用,表示思维不止。叫它“局部的思考”是因为我的思考只能是追赶真理,是真理的一角,一个局部,对真理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那时候起英文名是建立在我想装逼但是英文又不行的基础上的。
Topothink那时候的封面设计力求简洁,因为很喜欢ThinkPad的设计,所以借鉴了它的风格,反正不是商用,没人会告我吧。
我的做思维导图只是为了寻找答案,而不是展示给别人看,所以我不需要这样的:
网络寻图,侵删如果我在思考的时候拿一堆彩笔画半天,灵感早就没影了。
我做的思维导图可能要让大家大失所望了,因为一,没有美感;二,……几乎不像图;三,外人不一定看懂。我只是把它当做一种思维工具,没有什么具体的形式可言,只要能达到目的就行,做完之后我会再用文字整理一下归档到笔记里,而导图本身我很少回头看的,因为结果已经在脑子里了。
由于《Topothink》里的内容太杂,好好的导图里常乱入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不好意思拿出来献丑,所以临时想了一个问题,用数位板在photoshop上做了一张导图,并附上文字解释。
世上有鬼吗大晚上十一点多一个人在寝室推演这个问题,不管结果如何,宝宝心里怕怕啊。这个问题是临时想的,也没有进行深入探究,只是展示一下我平时的做图风格而已。
如果你也是想单纯的寻找答案,那么就请抛弃形式,你需要的只是一个外置的虚拟内存,不管是写作还是导图,亦或是其他的,能帮助你思考就行。如果你喜欢用视觉思维,就用图形符号,如果你擅长抽象思维,用文字即可。你可以在导图中突然插一段文字,转换为写作思考,也可以在写作中突然画张图,来更快更清晰的表示你的思想。
形式不重要。
你需要做的,就是将你正在思考的东西,扣出关键词句写下来,用你的思维方式推出下一步,下一步,下一步。至于面对具体问题使用什么具体的思维方法,那是另一个问题了——“CPU”对大脑性能的影响。本文主要讲的就是我们大脑思考的短板在哪,以及如何克服这个短板带来的影响,当你明白缺陷所在的时候,相信你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虚拟内存”。
当下的思维导图教程一大把,任君采撷;写作思考,随意而作即可。或者像我一样,混合使用。
我的Topothink
以下是我从《Topothink》中截取的一些相对不太奇怪的图,看累的可以放松一下了。
多图预警。
证明我也是会画图的 虽然丑,但是涂得开心 那时候我们化学老师喜欢说的话 别人让我画的 上课总是手痒 有时候也练“书法” 读书的思考也写上面 也是我的设计草图本 我的设计草图总是这么low 小发明当然也是吐在这里啦 我也不知道我做了什么希望对大家有用。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