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早期实验 ^27e757
一、例子:
1.海豹的例子说明奖赏可能会增加行为的可能性,但只有在不停地奖赏的情况下才会如此
2.哈洛的猕猴在没有任何奖励的情况下,自发拼接玩具的例子。说明好奇心、兴趣是重要的“内在动机”
3. 人类小孩小学前表现出来的活力、积极得探索和学习行为证明,好奇心是人类最大的“内在动机”,后来,许多小朋友的这种“内在动机”在进入学校后,被任务、奖赏和惩罚消耗殆尽
二、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的原则:对任何动机的缺乏、都可以归因于缺少奖赏。对于动物来说,或许是恰当的,但对人类行为是无效的,甚至是相反的。现公司实实在在的例子,证明光给钱是没用的。
三、 内在动机:
1.内在动机的概念是指:为自己做某件事、以及为了活动本身固有的回报而做某件事
2. 这或许让我们在设定任务、安排计划时(比如销售),重点需要考虑两件事:1. 人们如何从活动或任务本身获得回报;2. 如何让人们认为是在为自己做事
四、 索玛拼图实验:
1. 实验目的:探索奖赏如何影响内在动机
2.验证的问题:如果人们原本很愿意在没有奖赏的情况下去做某事,在获得奖赏的情况下,其内在动机会发生什么变化?
- 实验过程:略
3. 实验结论: 金钱奖励会严重削弱人的内在动机
五、相关理论:
- 个人因果关系(理查德.德查姆斯 1968)
- 指的是个人行为和决策所带来的结果,以及对整个过程的掌控感。理查德.德查姆斯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的成功可以部分归因于他的个人因果关系。他认为,成功的人通常会意识到他们的行为会产生后果,并会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避免不良的后果。整个过程都会在其掌控之中,也称个人因果感。
- 其进一步认为,内在动机的关键是人们希望成为自己行为的“本源”,而不是被外部力量操纵的结果。
- 基于个人因果关系的推论,实验中,金钱的介入,或者说奖赏削弱了参与者的个人因果感,减弱了其对掌控的内在渴望,奖赏把玩的行为变成了某种受到外部控制的东西,把玩变成了工作,把玩家变成了棋子。
六、后果:单独靠金钱驱动的组织
1. 严重的疏离感
2. 不负责任的行为
3. 失去对活动或行为的兴趣
阅读书目:
《内在动机》【美】 爱德华.L.德西 机械出版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