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木凡尘
老公的弟弟刚结婚,婆婆就给弟媳买围巾、买猪蹄,我却没有,该生闷气吗?
答:
其实生气很正常,因为没有被公平对待。
只是我想问,你的幸福、你的快乐,是建立在婆婆的身上吗?
**1**
如果是,生活会比较累。因为自己的快乐要依托他人给予,其实很被动,而恰恰别人是我们没法控制的人。
有人可能会看到问题中的“刚结婚”,认为刚结婚,婆婆对弟媳比较好也正常,如果如此来安慰这位朋友,可能对当下有点作用,但是长远看,以后还是有可能出现被不公平对待的事情。
因为人际关系里面,本来就是不公平的。
如果今天因为婆婆对弟媳好,我生闷气,明天公公对老公的弟弟好,我生闷气,以后公公婆婆更喜欢弟媳的孩子,我更生气。
那么,我要一直处于生气中么?要一直活在生气的阴影里么?我生气了他们就会改变转而真心对我好吗?似乎答案都是否定的。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快乐不建立在婆婆身上(也不建立在别人身上),那她做什么那是她的权利,她的选择,我们没有权力要求别人对我们热情和友好,也没法要求他们要一视同仁。
我们能做的就是:“我”如何让自己快乐,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对遇到的一些觉得不公平的事情,知道就可以了,如果投入太多情绪只会让自己难受。
这里可能需要一点佛系的人生态度,事情本身我们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让这个事情对我们的影响力降到最低。
我们过得幸不幸福,很多时候跟事情本身没关系,跟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事情有关系。
**2**
讲到这里,可以了解一下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情绪ABC理论。
情绪 ABC理论中:
A:表示诱发性事件;
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看法、解释等);
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https://img.haomeiwen.com/i3044925/908c3d335088153a.png)
举题中的例子,婆婆给弟媳买围巾买猪蹄,这个事情A本身已经发生,我们无法改变。
但是针对这个事情,我们如何去看待,也就是信念B,我们是可以选择和控制的。
假如信念B1是:婆婆偏心,她做得不对,既然她对我不好,我也不会对她好的。
这个B1产生的C1可能就是:我生闷气,我不高兴,对婆婆不满意,并且疏远婆婆,甚至对弟媳也有芥蒂。
假如信念B2是:婆婆对谁好,那是她的自由,与我无关。
那么B2产生的C2可能就是:婆婆对弟媳好这事情,我不重视,我很快就放下了或者不理会,我依旧只关注自己的事情,我没有生闷气,也不会和婆婆发生什么正面冲突,这件事没有给我带来坏情绪,不影响我和婆婆本来的相处模式,也不影响我和弟媳未来的相处关系。
**3**
日常生活中,对同样一件事情,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行为结果,就是因为他们对这件事的信念、解读(认知)不一样。
比如家有小孩的,小孩子玩大米,玩到满地都是,这是无法改变的事件A。
如果一个妈妈的信念里,认为小孩调皮,弄得满地都是米,把米弄脏了不说,她收拾还得花很长时间。
那么她可能就不允许小孩继续玩米,甚至会打骂孩子。
另一个妈妈的信念,是觉得小孩对米好奇,ta玩米是在探索世界,而且小孩专注地玩米,有助于培养ta的专注力,活动手指还能促进大脑发育,如此想来也不是坏事。
那么这个妈妈可能就会陪孩子一起玩,就算不一起玩,至少也不会打骂和谴责孩子。
这也就是ABC理论说的:事情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是受到“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人的情绪其实很难控制,但是也可以学习,情绪ABC理论,希望对你有用。
——END——
![](https://img.haomeiwen.com/i3044925/e3239a72c38131b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