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场瘟疫,我们被禁足了。
原本一个非常特别的寒假就这样被特别的经历。我们“被迫”禁足了。
有人在家里跑了半程马拉松,有人玩套圈圈,有人玩鱼缸钓鱼,彷佛全民即使在家也是闲不住的。感谢还有网络和手机,让我们闲不住的同时也可以把注意力发泄在其他地方,或是感慨或是抱怨。
什么时候思考人生最好,答案:洗澡和睡前
因为这个时候远离手机电脑,没有太多的外界干扰,你可以放松,然后思考。反正我很多好的想法都是在洗澡的时候迸发的,这有点像阿基米德泡浴缸的故事。而正是这个禁足的时光里,我们真的要学会独处,学会反思。
1,独处,放大了群体
很多时候坏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心。每天除了看即时的疫情新闻,其次是谣言和辟谣,仿佛它们是孪生兄弟,到后面我们已经混淆了,什么是真什么假?但是,问题在于为什么谣言会这么多,而且这么“真”,明眼看就知道是假的,但还是无数人愿意相信和转发。
谣言、假货、阴谋论、公权使用,仿佛我们的社会一下子陷入了怀疑和自我怀疑的时刻。而我在反思另外一个层面:教育是不是有问题。
社会不乏精英,懂得概念还特别多,混沌大学,某某读书会,底层逻辑,本质,理性思考、睡后收入,本质、阶层、裂变……。但是,当我们的社会出现状况的时候,这些精英知识是否适用?而相当多的精英正是这场漩涡里的主角。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才揭开真实的世界面目。
读书是为了什么,而我们通过这场变故我们能给孩子,给教育什么启示。
当然,首先是我们自己得到了什么启示。
2、独处,放大了我们自己
生在一个有爱的家庭,还是一个无爱的家庭,不是自己的问题,我们也无从选择。但是对于这样的人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则是自己的责任。
父母都是高中毕业,难道这会妨碍你考大学,靠博士?
所以对于这一点,人类本来就是不平等,人生原本就是不公平。但是社会的普世价值观越来越倾向于“人类生而平等”。一个书香世家,有家庭激励茁壮成长的人和一个经常遭受虐待,完全失去自我的人,说“是平等的”,你咋不说太阳从西边升起?!
然而,人生的价值,并不是出生环境决定(别玩原生家庭的梗了)。人生虽然不平等,但是对于自己的人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才是决定人生高度的因素。
有一个段子是这么说:牛顿在当年欧洲瘟疫期间,也被迫在家,不探亲访友。但这期间思考出了他今后大部分成果,我们中学物理学很多定理都是牛顿在这期间创立的。 当时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微博,没有推特,他也没有听剑桥大学的网络课…。
我们现在就处于牛顿那个时候的处境,而我们又是如何思考和运用这段时间。开学开工时间一次又一次推迟,有人抓紧时间学习,充实自己,有人持续荒废,等着开学、等着吃饭、等着睡觉。人与人差距不就是这样被拉开的吗?到最后是非常“心安理得”和“理所当然”认为别人强别人幸运,我弱我有理。
写在最后:
生活有意外的惊喜,也有黑暗的时刻,大多数是平淡无奇。而超越自己的时刻,正是这段黑暗日子。
相处,想别人;独处,想自己。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