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校园霸凌很痛

校园霸凌很痛

作者: 查德荣 | 来源:发表于2016-12-17 13:23 被阅读0次

    校园霸凌不是个新问题。40年前自己身受其害,15年前自己的孩子深受其害。时至今日,中关村某小学的一个“闹着玩”事件,再次引发舆论关注,也再次撞疼了自己的心。

    少时的我,瘦弱且怯懦,虽是因学习成绩不错而连年当选班干部,但是总要在与同学的相处中付出代价:零食零钱自不必说,有时甚至连鞋帽衣服也会被别的同学“借”去。挨打的情况倒是不多,但三天两头被绊倒、后背被贴个小王八什么的司空见惯。多数情况下是不会告诉父母的,因为父母“忍让才能有朋友”、“打架不是好孩子”之类的教导已经让自己找到了处理这些事情的定位和方法。只是有一次,因为纠正同学背课文被这个平常处得不错的同学打破鼻子逃回家,父亲去找了那个同学的家长和老师,让那个同学给我赔理道歉。

    2001至2003年,上初中的儿子寄宿在校,每次看他或周末回家,他反映最多的总是有同宿舍同学欺负他以及老师几乎不闻不问的问题。自己当然会认真听,但多数时候是帮他分析原因,告诉他隐忍那些无关紧要的冒犯和强势同学的霸道。并告诉他,第一,成长中的少年要学会做人,最大限度地磨平棱角;第二,即使不能和所有人成为朋友,也要做到没有敌人;第三,搞好学习是激烈升学竞争中的头等大事,其他可以忽略不计。

    曾经以为,对儿子的“约法三章”是年过不惑之年的自己半生的人生经验,应当对他的成长大有裨益甚至终身收益。然而2007年,上大二的儿子终于有了一次意外的爆发,而起因是他的同学中有一个严重哈日的家伙从入学起就和他过不去,不计其数地以语言和动作挑衅儿子的尊严和底线。为了教训这个“卖国贼”,在一次晚自习后,儿子不惜以臂击窗,冲进对方宿舍,要拉此同学一决高下。其结果,儿子付出了流血的代价,对方偃旗息鼓,从此大体上相安无事,直至大学毕业。

    记录自己以及儿子在校园霸凌中的受伤,其实是对近期发酵的中关村某小学类似事件的反思和联想。几十年了,中国从小学到大学的校园并不平静,作为教书育人的所在,书教得怎样姑且不论,但育人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妥贴。以霸凌为表现形式的学校管理失范,难道不是中国教育乃至中国治理的软肋?其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应当成为中国教育问题研究的重中之重!

    校园是家庭的投影或折射。常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但是,在现实中,孩子对家长的“有样学样”也有不少例外,比如,从家暴频发的家庭走出的孩子通常会有暴力倾向,但有报告显示,47%的校园斗殴事件主角家庭都非常和睦,34%的斗殴主角居然是女生,而她们的家庭80%以上非富即贵!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所说的家庭对孩子的投影和折射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看来只能从家庭教育的时间精力投入以及方式方法上去探究,而且重要的是父母的理念。比如,一个秉持“吃亏是福”的家长,在孩子遇到欺负受委屈时,不可能教给孩子“以牙还牙”;同样,一个倡导“锱铢必较”、“针锋相对”的家庭,必然会要求孩子“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校园霸凌是相关社会问题的缩影。分析霸凌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加害者”多数为学习成绩中等偏上、家庭状况不错或极差、性格强势、“人缘不错”的孩子,“受害者”往往是学习成绩很好或很差、家庭条件优渥或较好、性格平和内向、不善与同学相处或者有“相处障碍”的孩子。请看,这活脱就是社会现实的翻版:区域差异、地位差异、职业差异、收入差异等社会不平等反映在成人的交往世界,有了欺软怕硬、欺上凌下、奉承谄媚、请客送礼、弄虚作假、一言不和拍桌瞪眼甚至拔刀相向,通过孩子的观察和判断,也有的是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使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在合适的条件下落实到行动中,因为学习、因为穿着打扮、因为宿舍分配或清扫、因为男女交往、因为老师的偏爱、甚至因为一句话,总之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孩子之间的语言和肢体冲突。久而久之,强弱分明、格式固化,霸凌出现并常态化,直至这波儿离校,下一波儿继往开来。

    学校是校园霸凌的舞台但并非终结之地。校园霸凌容易引发关注和讨论,是因为没有人不关心青少年,也因为几乎所有人都有过感同身受的经历。因此,每个人都有发言权,每个人的道理都能自圆其说。但是,归根结底,一代又一代,事情发生在校园,但根子却在社会。不错,学校有义务树立良好的校风校纪、校长书记必须承担第一责任、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应该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微杜渐警钟长鸣。然而,学校的一切努力都是治标之举、都是补救措施。只有社会风清气正,才能终结校园霸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校园霸凌很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mmo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