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两天我买了几本新书,豆豆第一眼看到《你的2岁孩子》这本书的封面时,指着上面那个宝宝的黄色衣服说:“妈妈,香蕉”。我一看,连忙告诉他:“宝贝,那是不是香蕉,是那个宝宝的衣服。”可豆豆坚持说:“是香蕉”,我也坚定地告诉他:“这是衣服"……就这样一来二去,小家伙小嘴一撇哭了起来,看到他委屈的样子,我连忙抱起他去找他最喜欢玩具,转移其注意力,等他情绪稳定后我开始反思刚才的一幕。我再一次认真地看了看这幅图,这件黄色的衣服,被小宝宝双手拎着,衣服的下沿形成一个弧形,无论是从颜色还是从外观来看确实像香蕉。豆豆才2岁,他看事物的方式和成人是不一样的,他先看到的是那个醒目的黄色,然后根据那个外形感性地想象成香蕉。而我呢,首先映入自己眼帘的是那整幅图,我不仅看到了娃娃还看到了字,我的认识体系和既往经验本能地告诉自己,那黄色的是娃娃的衣服。这时我忽然想起曾经在网上看到关于“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聚合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我们成人受稳定的认知体系和既往经验的影响,看事物时一般采用聚合思维较多,而孩子不受上述因素的影响,他们在看事物时更多的是使用发散思维。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其实对于两岁的孩子来讲,图片上的东西是衣服,还是香蕉都不那么重要,而我这种一锤定音的教导方式抹杀了孩子把它认作香蕉、月亮、小船或是其它什么事物的可能性,这实际上是在无意间抹杀了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
这让我想到前些日子在《成长的烦恼公益讲座》上,心理学专家王卫红老师提到: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有过一场著名的官司,一位3岁小女孩伊迪丝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的字母“O”,是老师教的,妈妈表扬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女儿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法庭。因为她认为女儿在这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劳拉三世幼儿园教她识读了26个字母,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
图片来自网络这位母亲不惜倾家荡产也要把幼儿园告上法庭的事在美国引起掀然大波,法院很慎重,经过几个月的审理,最终判幼儿园败诉。陪审团的评委们一致被这位母亲在辩护时的故事感动。这位母亲说:“我曾到中国旅行,在一个公园里见过两只天鹅,一只被剪去了左边的翅膀,一只完好无损。剪去翅膀的被放养在一片较大的水塘里,完好的一只被放养在一片较小的水塘里,管理人员说,这样能防止天鹅逃跑。剪去一边翅膀的无法保持身体平衡,飞起后就会掉下来;在小水塘里的,虽然没被剪去翅膀,但起飞时会因没有必要的滑翔路程,只好老实地呆在水里。当时我震惊于东方人的聪明。可是也感到非常悲哀,为两只天鹅感到悲哀。今天,我为我女儿的事来打这场官司,是因为我感到伊迪丝变成了劳拉三世幼儿园的一只天鹅。他们剪掉了伊迪丝的一只翅膀,一只想象的翅膀,人们早早地就把她投进了那片小水塘,那片只有ABC的小水塘。”
案例讲完后王老师说:“各位家长,请扪心自问,对于孩子的想象力,我们都做过什么?”
三
这件事还让我想起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里,飞行员6岁时画的一幅图:吞大象的巨蟒图
图片来自网络当这个6岁的小孩把第一张图给成人看时,所有人都说是帽子,只有把下面那张图给他们看后他们才会明白那是一只吞大象的巨蟒。成人们还会给他一番说教,这件事直接导致了这个小孩放弃当画家这一美好职业的企图。多年以后已是飞行员的他和小王子相遇,当他再次画出这幅画时,小王子一眼就看出那是吞大象的巨蟒,他感觉自己找到了知已。如果他能在6岁时遇到小王子,那么如今的他就有可能是一位画家。作者借孩子的视角告诉我们:大人们对任何事情总缺乏想象力,需要人给解释得一清二楚,可是孩子不一样,有些事只有孩子知道……
图片来自网络孩子更有想象力,思维更加发散,他们往往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东西。我们成人的思维更加僵化,聚拢,却偏偏固执地认为自己手里掌握着真理。许多时候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是被我们的固执所毁,试想有多少的爱迪生、达·芬奇、牛顿、安徒生、梵·高……被我们扼杀在摇篮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