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宇过天晴
认识张晓风,应该是从《敬畏生命》这篇文章开始的,她的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学教材,对她的认识也停留在几篇教课书上。如今读起她这本散文集,放佛又回到了中学时代。那个时候,学生都是被课业压着的,很少去欣赏或者去体味作者写作的意图和表达的感情。如今没有了当时的种种压力,再读,反而从作者的散文中读到很多共通之处。
本书集选了张晓风各个时间的代表作品,作者写古叹今,有很强大的文化底蕴,散文的篇幅也是有短有长,短则几段长则几页。作者写的看似是一些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情,却能从这些简单至微的事情中感悟到深刻的人生道理。一双小鞋,现代女性不裹脚了,那脑和心又没有被裹着呢?茶要越晨越香,自己的作品是否也能如这茶一样?就连我们平常生活中随时会用到的瓶身瓶盖都能让她想到伴侣和圣君贤相。一个人没有深厚的底蕴和生活阅历是很难想到这么深的,对于自己的成就她也只是说自己利用了外界的有利条件,好比是东邻的竹影到西邻的墙上,自己作为目击者,喟然一叹便成了作家。
书中引用了好多古诗词,也写了一些古人事迹,让我回想起自己高中语文课的学习,那个时候都不愿意去背哪些枯燥乏味的古文,其实读史使人明智,我也很庆幸学生时代能碰到一个老师,他愿意去讲文章之外的那些道理。古人看似离我们太遥远,和生活又不息息相关,语文老师却能将古人的事和生活中的处世哲学联系起来,所以那个时候的语文课便成了我脑力活动之余的休息时间。这本书也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我们都是有感觉的,有感想的,但不一定都有悟性。我理解的悟性是大道至简,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着一个共通的道理,看似发生在其他事物上的事情,当我们悟到以后能联想到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我觉得张晓风的散文就能体现出这一点。你看着她在谈番薯谈飘絮,她其实在说生命,你看着她在说水果,其实她在强调事物哪有高低贵贱之分。
书中她也讲到亲情和爱情,一切都那么朴实无华。面对病房年老的父亲,他无能为力,此时出版社正催她为书写序,作为一个作家,写再多的书对父亲有用吗?是啊,这个时候做什么都显得微不足道,但还是要写,生命本来就是有始有终的,写书也是为了给后来人一点光明。她和父亲相处的最后一段时间,父亲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现在的事情不记得反而对先前的事情记忆深刻。对于老年痴呆我并不陌生,在家里面,从小我是由奶奶带大的,奶奶这个人勤快、操心多,忙忙碌碌了一生以为晚年能享受清福,没曾想人越老也越“糊涂”了,临走的前几年,父亲和姑姑提起奶奶的病只说“不记事”了,却始终不说老年痴呆,我理解这样一种心情,面对生命我们无能为力,只能尽心做好眼前的事,惜人惜福。
生活中,我也会想很多,看到一个事物会想到很多其他的东西,曾经我把自己认为是胡思乱想,也会笑自己,这会不会是一种“病”?后来我发现,我需要这种“胡思乱想”,没有了他们我怕会丢了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