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能听于松建老师讲课,这节课于老师讲的是《在柏林》。于老师讲这篇课文时,在设计思路上围绕着微小说的特点来展开的。但是于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自读感悟,交流探索中去研究,去发现。
在上课之前,于老师先出示了两组词语,第一组是阳光,沙滩,椰树,奔跑。第二组是黑夜,室外,火光,呼喊。然后问学生喜欢哪一组词语,猜一猜这组词语背后所形成的画面,学生们极有兴趣,有好多同学喜欢第一组,想到的画面是在阳光照耀下,沙滩上有一群小朋友在奔跑嬉戏。也有同学喜欢第二组,想到的画面是在黑夜里,我们几个伙伴围着篝火,呼喊,跳舞。当然也有说不喜欢第二组的,他们认为这组词语背后的图应该是,在黑夜里,有一处地方失火了,人们在拼命的呼喊。在这一环节中,于老师给了同学们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大胆的去想象,去猜测。最后老师出示两组词语背后的画面,第一组后面出现的是海啸图,第二组出现的是烟花满天,举国欢庆图。同学们看到画面后都很惊愕。于老师借此引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这是微小说的一个特点。然后引出《在柏林》这篇微小说。
一、给予方法,发展思维,感悟情节——密。学生先默读一遍课文,明白这是一篇讲战争的文章。然后老师随机引导说:“提到战争,你想到哪些词语?”同学们纷纷发言,战火连连,凶残,血流成河等,老师随机找几个孩子把所说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学生第二次读课文,思考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这一主题的,给每个小组发一张学习单——梳理在柏林的情节,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当学生梳理遇到困难时,老师随即出示《桥》这篇课文的情节梳理单。第一行是山洪来临——洪水上涨——水中桥塌——洪水退去。第二行是村民逃生——老汉组织——吞没二人——祭奠父子。当学生交流完成学习单后,于老师找一组学生到前面展示,这组同学梳理的情节是老妇数数——老妇数数,被人嗤笑——老汉张口,说明原因——车厢寂静,静得可怕。然后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再补充,在一次次的补充,阐明理由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故事情节不断完善,最后引出微小说的一个特点——情节密。
二、听说结合,深入文本,感悟选材——微。在这么丰富的情节中,哪一个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学生们的情绪已完全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发言,于老师随机找几个同学,把由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想到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则可以继续发言。同学们在交流倾听的过程不断地对文本进行着丰富的感悟。同学在前面板书与其他同学的发言互不干扰,融合的相当完整,让课堂不留空白,让学生的思维在一直奔跑,进行不断的深思。然后老师让学生交流从上面下面的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此时,学生的情感体验已经非常深刻,回答的都相当精彩。于是引出微小说的第二各特点——选材细微,以小见大。
三、注重体验,情感共鸣,感悟情节——变。老师请同学们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把老师准备好的写有六个故事情节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学生在听中感,在感中思,将这六个情节按高低起伏呈现在黑板上,然后教师再让他讲讲理由,同时还鼓励不同的贴法,最后引出微小说的第三个特点——情节多变,即情节变化起伏,曲折奇特。
最后于老师将《在柏林》与《桥》在写作手法上及故事情节的特点上,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鼓励学生课下读微小说,从而感受微小说的特点。
原创作品
by:不负韶华36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