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可以说是一部电影的灵魂。
虽然,一部电影从制作完成到宣传营销再到发行放映,需要许多部门和人员通力合作。
但一般来说在评判一部电影质量如何时,导演会成为那个受到赞誉或者批评最多的人。
今天要谈的这部短片就是在用幽默诙谐又犀利真切的笔法,对那些没有什么审美追求和创作能力的导演进行极致的讽刺与挖苦。
影片开始,旁白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小时候,我总不知道导演是干嘛的。”
拍戏的剧组少不了演员、摄影、灯光、场记,可为什么需要导演,导演究竟是干什么的?
带着这个疑问,影片正式拉开帷幕。
在一个剧组里,灯光助理跟场记谈起了今天这部戏的导演就是曾经拿到过“新锐青年超现实”的新晋导演。
场记说他拍的影片很艺术,灯光助理本能地认为艺术片导演在现场都是很折磨人的。
事实证明,这个刻板印象好像有些道理。
开机以后,演员已经完成了这场戏的台词,甚至男演员还不断重复着这场戏的最后一个词,想要提醒导演喊卡。
直到很久以后,戴着一副大墨镜的导演才懒洋洋地说了一声:“卡。”
副导演询问导演这条可不可以过,导演却让他把大家都叫过来。
导演对大家说:“你们觉得刚刚那条怎么样,”他显然是不满意这一条的效果。
在副导演的提醒下,从演员到灯光师再到摄影,所有人都在努力寻找刚才拍摄时自己的问题。
尤其是摄影师想起这部电影本来是要用29.97帧来拍摄的,可实际上他们弄成了30帧。
在副导演询问以后,导演明确了要重新拍一条。
场记和灯光助力又在闲聊,他们都很佩服导演可以洞察这0.03帧的区别。
场记还感叹:“不是谁都能当导演的。”
今天的拍摄任务完成以后,副导演在导演的授权支持着,宣布收工。
听到这以后,导演起身,拿出了一根导盲杆,他俨然就是一位盲人。此时,副导演十分殷勤地扶着导演,还问他有没有喝完也他上次戴的茶叶。
所有人都看向了导演离开的地方,这样的导演有时候体现出来的存在感真的不高,可归根结底,导演对电影享有最高的控制能力,也需要创新的能力
影片名叫《瞎导儿》,就是讽刺许多导演根本就不把心思放在创作上。
一次两次开房小钗可以,次数多了就是真的成了瞎指挥。
瞎导儿,有些导演选择性失明,如同自己是盲人,全然不管整部电影的利益和全局,一味追求和迎合自己的审美。
这样的影片,这样的导演,终究会被观众以用脚投票的方式踢出局,剩下的导演应该都是锐意进取、严谨认真的有志之士。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码字不易,相遇即是情谊,您的支持就是我每日更新的最大动力与温暖鼓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