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朱德是古今罕有的军事奇才

朱德是古今罕有的军事奇才

作者: 漠谷 | 来源:发表于2020-11-06 21:24 被阅读0次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巜开国元勋朱德》,感觉让人耳目一新,总算塑造出了一个铁血硬汉的朱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开国领袖。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有关朱德的形象几乎就是一个唯唯诺诺的老头子,从来没有过自己的观点,只是点头、打盹儿,要么憨厚地说"要的",没有一点伟人气质。在电影或电视剧中,并不能如实反映当时党的领导人的排名顺序,居然将总司令排在刘少奇和周恩来之后,往往表现出来的是"毛刘领袖"和"毛周红军"。这显然是不尊重历史实事的。殊不知,这样的一副几乎令人尴尬的形象,简直就是在否曲历史,污辱朱老总,给共产党抹黑!

      我纳闷了,在中共波澜起伏的革命历史中,朱德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我对朱德的研究也有几十年了。我的第一首抒情诗就是歌颂朱德的,写于1976年7月。我崇拜朱德,力挺朱德!这几十年来,逢遇有关朱德的文章和书籍必读。如斯诺的《西行漫记》,刘白羽的《大海》,何长工的《伟大的会师》,肖克的《朱毛红军侧记》,徐向前的《历史的回顾》等等,即使如赵镕等将军的千百字的回忆文章我也一一拜读,张国焘和龚楚的回忆录我也仔细研究。

      我得出的结论是:朱德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是与毛泽东齐名的领袖,在党内排名仅次于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之一,他长期担任人民军队的总司令,是威震中外的伟大统帅。

      朱德是当之无愧的开国元勋,更应该是开国领袖!开国领袖不仅是毛泽东,也应该有朱德。翻开共产党的革命历史,一直唱主角的是毛泽东和朱德。先是朱毛,后是毛朱,但毫无疑问的是,朱德是人民的领袖!

        电视剧《开国元勋朱德》应改为《开国领袖朱德》才更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从上世纪30年代的抗日战争爆发到建国初期的1954年,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领袖只有两位,那就是毛泽东和朱德,而刘少奇、周恩来则不是。朱德是红军时期的军委主席,到延安后是军委第一副主席和中共中央书记处第二书记,建国后担任国家第一副主席。在1949的开国大典上,人民群众举着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同时喊着"毛主席万岁"和"朱总司令万岁"。在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时候,毛泽东和朱德并肩走在最前面,而后才是刘少奇、周恩来等其他中央领导人。当然,这部电视剧还是比较客观地再现了当年叱咤风云的朱老总,尤其演员王韦智将朱德塑造成一位智勇兼备的红军统帅。王韦智在把握人物神态方面,要高于以往扮演中青年朱德的其他演员,是一次华丽的转身。剧中对朱德和肖菊芳、陈玉芳、伍若兰、康克清的爱情故事表现得非常有感染力,让人难忘。在表现与毛泽东的关系方面很客观,即使是矛盾也不回避,充分体现了朱毛红军的魅力。在表现历史人物方面也颇有建树,如李根源的明智,蔡锷的英姿,孙中山的风度,陈独秀的刚直,金汉鼎的正直,杨森的豪放,朱培德的仗义,范石生的豁达,周恩来的壑智,张国焘的孤傲,毛泽东的刚毅等,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塑造的蒋介石更有味道,既有独裁的一面,也有仁慈的一面,在对待朱德和毛泽东的态度上泾渭分明,对朱德既仰慕又豁然,对毛泽东既蔑视又嫉妒。因为有朱德在辅佐毛泽东,而蒋介石身旁却没有像朱德这样的帅才。难怪在懋功会师的时候,张国焘会情不自禁地高呼“红军万岁!朱总司令万岁!”因为朱德有一颗仁慈的心,他像神明一样,他的士兵拥戴他,他的兄弟力挺他,他的战友钦佩他,他的敌人仰慕他!

      也许是篇幅所限,剧中没有展示朱德在德国的场景,特别是在莫斯科郊外学习战术的情况,这对人们了解学贯中西的朱德会有进一步认识。朱德出身于贫困的四川农村,但聪颖好学,就读于成都师范专科学校。1909年步行千里到昆明,报考云南讲武堂,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他在泸州剿匪的几年中,对他日后创造“十六字令”的游记战争,受益非浅。他在加入中共时,早已成为赫赫有名的护国战将。他抛弃荣华富贵,寻找真理,加入中共,南昌起义东山再起,缔造朱毛红军,成为红军之父;中共将星云集,但朱德的戎马生涯最长,从护国将领到解放军总司令,将近半个世纪;从护国少将到北阀中将,再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上将总司令,后来又成为新中国的第一元帅,这个经历在国民党和共产党的诸多将领中,只有朱德有这样的殊荣;从1930年开始担任红军总司令,1937年担任八路军总司令,1946年担任解放军总司令,一直到1954年为止,他担任总司令长达24年之久;红军总政委多次易人,由毛泽东、周恩来、张国焘分别担任,但总司令一职只有朱德一竿子插到底,自始至终都是由他一个人担任。其他人似乎没有这个资格,这个殊荣现在不会有,将来也不会有;朱德从一个旧民主主义者,1922年加入共产党,到1942年成为共产党的书记处书记,成为人民领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仅仅用了20年的时间(其实早在抗战初,他已经成为党内二把手,共产党的根据地都挂毛朱的画像),他的这个殊荣恐怕连当时为他做入党介绍人的张申府和周恩来都万万没想到的,总书记陈独秀想不到,白区的那几位中共常委想不到,即使从苏联归国的那"二十八个半”的布尔什维克也更想不到了。

      他大智若愚,卧薪尝胆,是坚决的民族主义者和抗日英雄。朱德学贯中西,他与中共其他领袖不同的是,他不只是有"五四"时代的科学主义观念,而是对社会现实有着更深的了解,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寻找到结合点。

      如果说毛泽东是伟大的理论家,朱德则是伟大的活动家。毛泽东军事思想其核心部分,来源于朱德的军事实践。这也是"红军之父"的美誉归于朱徳而不是毛泽东的缘由所在。毛泽东是天才的理论家,他将朱毛的军事实践经验上升归纳为系统的理论体系。

      毛泽东军事思想应当称作"朱毛军事思想",这样的话才会更合理。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本第188页中,毛泽东叙述道:"从1928年5月开始,适应当时情况的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已经产生出来了,那就是所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在这里有个关键的字眼,那就是"从1928年5月开始"。毛泽东的记忆非常深刻,1928年4月28日朱毛会师于井冈山。1950年9月在抗美援朝前夕,毛泽东特意询问当时不在北京的朱德,朱德于9月5日回了封信给毛。朱德在这封信里说:美军"以海空军作掩护,还可能缩小狭长阵地中,不能进行围歼战。何时敌反攻大举登陆?待盟国军队之建立,牺牲他人的时机到来,美帝立于帮助地位,那时是大举反攻时。"朱德这段话实际是对整个朝鲜战争进行了一个战略判断,认为中国无论是眼前还是今后,都不能消灭美军,而美军还掌握着进行反攻的主动权,整个朝鲜将是一场无法战胜美军的长期战争。至于美军什么时候进行反攻,则是在盟军组建之后。朝鲜战争的实际历史完全证明了朱德对这一战争的战略估计。在中国参战方面,朱德借机指出,"应该长期打算,除准备应急外,应对美帝如发动三次大战时,有消灭它的准备,除整顿我们大量陆军外,应以空军对空军,空军对海军,作为自卫战争中的最好的军种"。已经引退的朱德不便于正面反对参加朝鲜战争,但把战争的结果告诉了毛泽东,让作为军委主席的毛泽东自己去决断。1950年代中期,朱德进一步明确,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打不起来。1969年3月,中国和苏联发生珍宝岛冲突,苏联迅速在中苏、中蒙边境增加军队和加强战备。朱德不以为然,指出那不过是边境地区的摩擦而已。

      现在的许多人很无知,居然学着林彪的腔调,说朱德不会打仗!试想当南昌起义失败时,中共的大员以及主要指挥者都纷纷亡命天涯时,朱德却带着残部辗转湘南,举起中国工农革命军的大旗,让革命的火种延续下去。这真是一柱擎天,气压乾坤。粟裕回忆道:"当大家怀着胜利的喜悦,通过由朱德亲自杀开的这条血路,只见他威武地站在一块断壁上,手里掂着驳壳枪,正指挥后续部队通过隘口……经过这次石经岭隘口的战斗,我才发现,朱德不仅是一位宽宏大度、慈祥和蔼的长者,而且是一位英勇善战、身先士卒的勇将。"这是一支孤军,一无给养,二无援兵,情况十分危急。在这危难关头,朱德站了出来,就在稻田的一个土坎子上高声说:"大革命失败了,我们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我们还是要革命。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了,1917年他们成功了。我们今天就是俄国人的1905,总有一天我们会迎来属于我们的1917。"陈毅曾回忆说:"在这最黑暗的时刻,在群众的情绪降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光明前途。这是总司令伟大的地方。"朱德为了保存势力,与讲武堂同学范石生合作,让部队以二十八团的编制生存下来。这是中共历史上与国民党最早最成功的一次合作。他紧接着发动了中共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湘南起义,将湘南十几个县连成一片,拥有一百多万人的革命根据地。试想,中共历史上的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都以失败而告终。湘南起义只所以能成功,这与朱德的过人胆识和娴熟的军事指挥艺术是分不开的。他九死一生,力挽狂澜,独树一帜。从这支队伍里走出了许多将星,如林彪、陈毅、粟裕、黄克诚、肖克等。当时林彪是连长,陈毅是团党代表。林彪跟着朱德上井冈山,跟着朱德学习打仗。朱德慧眼识英雄,是大伯乐。当红四军二十八团团长王尔琢牺牲时,朱德提拔林彪当了二十八团团长。试想如果没有朱德的井冈山会师,毛泽东的一支农民武装很难立足的。从井冈山走出来的老一代革命家谭震林后来回忆道:"假如朱老总不把南昌起义队伍拉上井冈山,光凭我们秋收暴动的力量很难坚持下去。"朱德的坚决的斗争精神和必胜的革命信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韧性,使之成了中国红色武装之魂。没有伟大的井冈山会师,毛泽东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就很难实现。如果林彪没有朱德这个大伯乐,他又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流星呢?

      毛泽东是伟大的战略家,虽说决胜于千里之外,却是从来不拿枪的神奇领袖。但据开国上将陈士榘将军晚年回忆说:"会师这天天气很好,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兼十师师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兼十一师师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兼十二师师长。5月4日上午,在井冈山砻市广场隆重召开了会师大会。这天,毛主席特别高兴,他挎上匣子枪,走到行伍出身,经常一身戎装的朱老总跟前诙谐地说‘背上驳克枪,师长见军长喽’。不过,大会一结束,毛泽东便把枪交给了警卫员,以后再也没见他携带过枪。"

      当时朱德是红四军的军事统帅,也是红军战士最为信赖的军事首长。中央红军由此开始逐步扩大,先是红一军团,后来又发展成为红一方面军。朱德既是红一方面军的总司令,又是中革军委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同时担任中华苏维埃军事委员会主席。他是名副其实的红军缔造者,也是享誉天下的红军之父。在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对于朱德的评价则更多地保留了1950年前的印象。对于朱德的历史评价,尤其是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要远高于国内人们的认识。

      1963年,在中印边界冲突中被俘的印度士兵被释放回国,在交接地点与我方告别时,印度红十字会代表高呼"毛泽东朱德万岁!"当然那个时候,国内早已经不喊"朱德万岁"了。

      1976年7月6日朱德逝世后,外国元首纷纷发来唁电,称朱德是"中国红军之父"、"本世纪最伟大的民族领袖之一"、"为争取中国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传奇式的统帅和战士"等。

        朱德一生大战伍佰,小仗三千,是名副其实的统帅和伟大的军事家。红军时期的“一二三次”反围剿,是朱德和毛泽东指挥的,尤其以朱德为主决策和指挥的。毛泽东当时的职务是红军总政委,与朱德都是共同的决策人,但在军事指挥方面以朱德处于绝对的首要地位。真实的情况是,毛泽东作为主要的战略决策人是在遵义会议之后,作为最高战略决策者则是在抗日战争初期。无庸置疑,毛泽东是一个战略天才,他的军事战略日臻成熟,在逐步形成的过程中,这里面离不开朱德。1978年11月10日,在中央文献研究室为收集军史资料访何长工将军时,谈到中央苏区反围剿,将军提高声音,气愤地说:"我们要特别强调总司令在这四次反围剿斗争中的作用。有的书上说,由于许多干部受到毛主席的战略思想的影响,所以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他们为什么不提朱总司令呢?离开了总司令谁去指挥?你把总司令摆在一边,谁下命令?许多人不提总司令,我说别有用心,割断历史。"肖克将军曾说:"井冈山斗争主要是朱德指挥战斗。"

      第四次反围剿时毛泽东被撤职,由刚刚到苏区的周恩来接替毛泽东任一方面军总政委。很显然,指挥这次战役的军事首长是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但是现在都将“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说成是毛泽东指挥的,而四次反围剿是朱德协助周恩来指挥的。周恩来当时的职务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兼任红军总政委和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毕竟不是职业军人,他擅长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当时对部队的情况也不十分清楚。朱徳当时的职务是中革军委主席兼是红军总司令。何长工将军在晚年回忆朱德时说:"第四次反围剿"自始至终是他指挥的,他是现场指挥员",并说"李德是以后才来的,他洋鬼子,哪有总司令的经验丰富"。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前夕,朱德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李德全面接过指挥权,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全面失败埋下了伏笔。在战役后期,博古和李德面对无法控制的局面,已经是心灰意冷了。此时,朱德在前线指挥,摆脱阵地战的消耗,充分发挥运动战的优势,将红军的伤亡人数明显减少。曾长期跟随朱毛的何长工将军,在晚年气愤地感慨道:“说朱老总不会打仗,这是污辱总司令!”

        朱德是中国工农红军的缔造者。红军的发展壮大每一步都离不开这位“红军之父"。著名作家黎汝清在长篇小说《湘江之战》中有这样的叙述:"朱德,在这时是这支红色西征军的大脑和意志的体现。他性格诚实,心胸宽广、谦和仁慈,忠厚长者之风掩盖着他的品格的另一面——倔强豪放,临危不乱,遇敌不惊,一切处之泰然。这种可贵的品质除了部分来源于他的天赋素质外,是在社会动荡的艰苦岁月里,靠不断地汲取人民身上所固有的优秀品德而逐渐形成的。

    "他亲临火线的勇敢精神是举世公认的,但他的勇敢富于思想内容,他的勇敢体现出意志坚强,具有胜而不骄败而不馁的顽强精神,不管统率十万胜利大军还是带领一个班的溃败战士,都能体现出他的将帅风范:绝不因为兵多将广而趾高气扬,也绝不因全军溃散而气馁心丧。他不怨天尤人,不争功,不诿过,永不懈怠地奋斗下去!

        "他德高望重,但有时在激烈的党内路线斗争中,由于他注重和主要分管军事,而处在不被重视的地位。譬如:他既是红军总司令,又是军革委主席,可是,在‘最高三人团'的决策内就没有他。

      "他也从不计较这些,而是不遗余力地把全副身心投入工作!历数红军所走过的路程,在每向前推进一步,都脱不开这只农民式的老军人的有力的手!"

      朱毛红军于1929年初,为了打破国民党对井冈山的会剿,转战赣南,以实现围魏救赵的目的。朱德把三个纵队分散出去,很快就以瑞全为中心,把根据地扩展到了包括宁都、兴国、东固在内的大范围。福建省防军第一混成旅是阻碍红军扩大根据地的最大障碍,旅长陈国辉麻痹大意,以为红军无法冲破龙岩县城。6月18日,朱德率部六千余人隐蔽接近龙岩县城,19日发动突然进攻,史称"三打龙岩"。在这次战役中,朱德创造了中共军史上的巷战经典。陈国辉兵力是朱徳的一半左右,约三千多人,但装备精良、整齐,手下多是单兵作战上能力很强的、在当地落户的北方兵痞子。由于陈国辉没有防备,朱德迅速占领了城外制高点并攻进了城,但陈国辉手下的兵痞子们非常顽强,使用手榴弾和刺刀与红军进行巷战、肉搏,而红军没有手榴弹,枪上也没有刺刀,在巷战中处于劣势。经验丰富的朱德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红军避开街巷争夺,改从街巷两侧房屋里,用连续打开墙洞的方法前进,对巷战敌军实施分割围歼。红军按朱德命令改变战术后,迅速把陈国辉残余的兵痞子们压缩到了几个院子里,迫使他们全部投降,歼灭了陈国辉旅的主力。朱德这一穿墙打洞前进、分割围歼的巷战经典战术,在中共以后的解放战争时期,得到了充分运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陈国辉被基本消灭,朱德自开拓出了赣南根据地以后,又开拓出了包括龙岩、永定、上杭、连城等县的闽西根据地,从而奠定了后来中央根据地的雏形。此时,1929年6月25日至30日,中共中央在上海秘密召开了六届二中会议,决定要扩大苏维埃区域和扩大红军,这实际上意味着中共发生了战略方针的重大改变。朱德在赣南、闽西所打出的局面,为这一战略方针的改变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反过来,中共战略方针的改变也使得中共的根据地和红军的发展真正进入到了一个群雄并起的阶段,两方面的结合最终决定了朱毛红军成为了中共最大的实力派,而毛泽东则因此有了问鼎中共最高权力的真正基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文革”中朱德的孙子告诉爷爷,说朱毛井冈山会师,现在课本上变成了“林毛会师”,《朱德的扁担》变成了《林彪的扁担》。朱德微笑着说:“历史是不能随意篡改的!扁担嘛,林副主席先借几天,迟早是要归还的嘛。”

      朱德身先士卒,既是伟大的的统帅,又是普通一兵。土城战役是发生在1935年1月下旬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场恶仗。聂荣臻元帅后来回忆说:“土城战役是毛泽东在遵义会议重掌指挥权后指挥的的首次大战,由于情报失误,红军一度陷入被动。朱德总司令提出亲自上前线指挥,毛泽东连吸几口烟没有答应。朱德把帽子一脱:‘只要红军胜利,区区一个朱德又何惜?'50岁的朱德像普通士兵一样端着机枪冲入敌阵。炮弹,在朱德身边爆炸,气浪几次把这位红军总司令震倒在地,他全然不顾地奋勇杀敌。朱德总司令亲临前线助阵的消息不胫而走,将士们士气大振,红军冲出了层层包围。”红军领袖与士兵情同手足,这样的队伍怎能不胜?

      战士们称呼朱德"父亲",这是战士们所能给与朱德的最高的荣誉,也是一位最高统帅的至高荣誉。在长征路上,朱老总坚持步行,他的马专门用来拖患病的战士。他的一言一行都感动着身边的战士。做为红军统帅的朱德,他是用双脚走完长征的,这才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红军三大主力的长征中,在党的领导层和红军最高军事首长中,惟有朱老总全部参与并完成了史诗般的征程。他先是带领着红一方面军的将士随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从瑞金出发,长征途中在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不久,又被张国焘裹挟南下,与红四方面军再次翻雪山过草地,几经周折后,终于在甘孜与贺龙、任弼时和肖克领导的红二、红六军团会师,并在朱老总的主张下,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合编为红二方面军。而后红军三大主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会师。似乎这是天意,因为他是红军总司令,统帅三军最终到达陕北,完成了可歌可泣的长征。

      为人坦荡,光明磊落。1959年庐山会议将彭德怀打倒后,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附炎趋势,揭发批判他的“罪行”。朱德不仅没有落井下石,而且站在毛泽东的对立面。他在会上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充分肯定了彭德怀的工作成绩,却被毛泽东打断了话题,说朱德是“和稀泥”,是“隔靴搔痒”!因为朱德与毛泽东唱反调,他被免除军委第一副主席的职务。“红军之父"朱德的威望因此遭到贬损。从此以后,朱徳的人生进入了低潮。时态炎凉,即使在庐山会议后,朱德还不避嫌去郊区看望几乎无人上门的彭德怀。只有朱德敢这样做,毛又能将这位比他年长的朱如何呢?

      朱德是人民军队的缔造者、总司令,他戎马生涯数十载,运筹帷幄,战功卓著,在军事上多有建树。以往学界对朱德的研究多集中于他的军事思想。其实,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最早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1952年8月朝鲜战场还处于激烈状态时,朱德就在北京市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上讲话时明确指出:"我们的建设是多方面。但是,建设的中心是经济建设,其他一切工作都应当为这个中心服务。"直到30年后的邓小平执政期间,才真正实现了朱徳的夙愿。1959年他最早提出解散农村的公共食堂,也同样受到毛泽东的批评,说他“右”倾。但到了1961年农村的大食堂已经无法再支撑下去,只好都解散了。

        1940年5月,朱德从华北抗日前线回到延安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当时延安处在严重的经济困难中。他写了《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一文。他提出:战争必须由经济作基础。为了减轻边区人民的沉重负担,朱德从河防前线调第359旅到南泥湾垦荒屯田。

      他是中国现代史上唯一同时指挥过国、共军队的军事统帅。朱德在战略判断上超越了他的同时代人,甚至在二战后世界政治领袖中来说,也是独树一帜的。他的远见卓识,往往能够经得住历史的考验。

      何长工将军曾在纪念朱德诞辰百年发表文章指出:“朱德同志从不居功自恃,他把一切成就都归于毛泽东军事思想。”

      身经百战的徐向前元帅深情地说道:“朱德同志大半生魂系疆场,纵横驰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表现出一个无产阶级军事家统帅的超人胆略和卓越才能。”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朱德似乎就是我们生活中的老子。

        朱德是毛泽东遇到的一位古今罕有的军事天才,同时更是一位大徳大义大气的圣人统帅!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经过历史的沉淀,历史的本来面目会越来越清晰。当然我们也不得不佩服朱德在名利面前的超脱和淡然。1956年他将国家主席一职谦让给比他年轻十多岁的刘少奇。他谦虚豁达,与人为善。在历史的关键时期,即使是受到伤害,也不伤及他的战友和部下,最后以高寿善终。原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戚本禹在晚年与阎长贵(曾任江青的机要秘书)先生就"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些问题做过深入交谈,谈话内容在凤凰网历史频道独家刊发。戚本禹说:"文革中今天整这个,明天整那个,到头来自己也被整了。客观地说,大概朱老总没整过什么人。"

      林彪本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当取得荣誉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顾廉耻,竟然丧心病狂地当众羞辱他曾经的伯乐朱德,说朱老总想当英雄,真正的大英雄是毛主席,你朱徳从来就不会带兵打仗。你是大野心家!朱老总并不生气,慢条斯理地回应林彪:“我都是80多岁的人了,爬坡都要人搀扶,哪还有什么野心!”庐山会议后,林彪接任了原朱德担任的军委第一副主席的职务。林彪靠着政治投机,靠着出卖老上级爬上了高位。

        多行不义必自毙。林彪诬陷自己的老上级和长者,摧残自己的战友,到头来下场更惨,最后是“死无葬身之地”、“断子绝孙”,应验了中国人形容下场最惨的两句话。再看看那些见风使舵的人物康生、黄永胜、吴法宪等,他们在"文革"中羞辱德高望重的朱老总,丧尽天良,殊不知最后一个个都被开除了中国共产党党籍!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朱德所具有的品质和伟大胸怀,正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标准,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敬仰和爱戴。他的"游击战"、"运动战"等军事思想对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军事学和战争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他不仅是开国元老,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总司令,同时也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的经历和言行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继续影响着后来人。

      朱老总是当之无愧的开国领袖!最后,就用蒋介石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朱德最大的本事就是永远也看不到他的本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德是古今罕有的军事奇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msx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