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当睡前读物。
1. 前言
这本书的阅读经历堪称一波三折,自21年入手,直到23年春节才堪堪把这241页的正文部分看完,而且其中将近一半是在23年这个春节期间补完的。最终的结果就是在写下这篇博文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有必要把前半段快速过一遍。
本书的购买过程比较随意,21年左右刷知乎的时候发现不少回复总会引用这本书上的观点,而那些观点在笔者看来都是相当有深度,很给人一种"原来如此,有道理啊"的感觉。最终在并夕夕上面下单一本。
嗯,有点草率了,没有那种想象中的辗转反侧,最终下定决心的慎重感。
2. 全书印象
这并不是一本轻松的书,不适合睡前读物,属于越看越清醒,书中的内容会逼着你思考,逼着你不断拿着你过往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去和书中的内容做对比,和书中作者介绍的理论和现象进行匹配磨合,以确定自己正确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搞明白技术的本质,实现对自己过往客观世界理解的验证和修正,这是一个非常耗费精力的过程。
阅读本书并不能给你实际操作操作上的指点(战术),但它能够从宏观全局上给你一些指示(战略)。尤其是在你面对未知问题的时候,能够在全局发展上给予你自信 —— 相信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相信你的选择没有偏移正确的航道太远,并且最终结果也证明这一点。这个就类属于对于在某一方面已经颇有建树的专家,当你给他解释一个全新领域的问题时候,他往往能够很快得抓住其中的关键点。
3. 内容梳理
3.1 技术的定义
关于全书,我们需要首先明确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技术?
本书中作者给出了三个定义:
- 技术是实现人的目的的一种手段。这一个定义之下的典型例子就是蒸汽机。
- 技术是实践和元器件的集成。这一个定义之下的典型例子是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 技术是可供某种文件中利用的装置和工程实践的集合。这个定义属于大一统的技术概念,前面两个只能算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就没有具体的例子。
3.2 技术的本质
在明确了技术的定义之后,作者重点是希望向读者阐述技术的本质是什么,技术是为何出现,又是如何发展,以及最终会去往何方,而且最重要的:我们对此的态度是什么?
全书基于作者提出的三个理论基石:
- 一切技术都是元素的组合。
- 这些元素本身也是技术。
- 所有技术都利用现象达到某个目的。
上面第三点说明技术的本质是对自然的编程,它是一种对现象的捕捉,并驾驭这些现象为人类的目的服务。
接下来我尝试从最开始总结下作者的推导过程:
- 最开始人类观察到某些自然现象。
- 然后将这些现象封装到各种各样的装置中,以实现复用。
- 将上一步封装而成的装置进行各种各样的组合,制造出更为复杂的技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同时也作为更复杂技术的装置,放置到工具箱中,等待着发掘组装为复杂度更高的装置,循环往复。
用两个典型例子来佐证上面这个推导过程。
- 青霉素的发现,正是因为弗莱明观察到的一种现象——"一种霉菌中的某种物质可以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
- 另外一个比较贴近我们生活的例子就是计算机了,现在的计算机的硬件组成结构已经非常复杂了,但如果你不断往下分解其硬件结构,其最终会简化为逻辑门这种极其简单的组成单元。这也是为什么我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会不时联想到《编码》这本书中的内容。
在接受了上述观点之后,我们反过来观察自己周遭事物,会发现那些人类造物无一不符合。
3.3 技术的延续性
技术发展是由新现象的发现,或者现有已发现现象的重新组合来实现的。
新现象的发现往往依赖于既有现象的利用,所以新技术都是需要在旧有技术上演化而来,是历史的产物,不会凭空产生。
这,就是技术的延续性。
每项技术都站在一座金字塔之上,而这座金字塔又是由别的技术在更早的技术之上建立的,这个连续的过程可追溯到最早人类捕获的现象。
所以,不要总想着什么弯道超车,沉下心来做好基础沉淀,厚积薄发的祖训能够流传千年,自有其缘由。
3.4 技术的生物性
人类的需求催生了技术的出现,而技术的出现在满足需求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同时也会激发人类进一步的需求。进而引发心技术的创造,而新技术的引入又会导致新问题以及新需求,以此循环往复。
这样的双重作用因素之下,技术会有如生物一样地进行自我革新,从自身生产出新技术。它自身,以及组成它的各个组件都是随着时间不断演进。 P170
3.5 技术的复杂性
这个复杂性不仅仅体现在随着技术演化的深入,所呈现出来的复杂性。这一点的典型例子是一开始人类将木头掏空就成为一艘船,到现在的千万吨巨轮。
同时技术的复杂性也表现在,作为对于自然的认知和编程,有别于过往人们对于极致简单,机械性的追求,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随着技术的发展,机械表现出来的智能化使得它们所揭示的世界也成了一个复合体,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是不完美的。
3.6 技术的表达
过往很多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环绕在我们耳边。稍微年长一点的同学都能够感受到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周遭生活方式的变化。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直观感受到技术的变化,技术往往是由经济这个东西所表现出来的。技术的变化也都是通过经济的变化来呈现。
技术和经济之间呈现一种莫比乌斯环的结构:技术创造了经济的机构,经济则反过来会调节心技术的创造。
image.png
3.7 人类是代理人
上面谈到技术的生物性。我在体会到作者所要传达的这个观点时候,感觉到有点毛骨悚然。
不过还好,至少在技术发展的当下阶段,技术的构建和繁衍还是需要人类作为代理人,这一点还是比较让人欣慰的。
只是,正如《流浪地球2》中的MOSS一样,当机器人有了自己的自主意识,那么届时,人类应该如何定位自己的位置。
4. 我们的态度
对于技术表现出来的诸多特性,作者用最后的第十一章来阐明和解释了人类在面对技术发展时候的表现。
如果技术将我们与自然分离,它给我们带来的是死亡。如果技术加强了我们和自然的联系,那就是它对生命和人性的厚爱。
使用自然现象驱动水车或帆船时,我们对于技术就会有家的感觉。但是当我们试图使用诸如基因工程,机械智能,仿生学,气候工程学等技术来直接干预自然的时候,人们就会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于是人们会开始转向传统,转向环境保护主义。
我们需要的不只是经济上的舒适。我们需要挑战,我们需要意义,我们需要目的,我们需要和自然融为一体。如果技术将我们与自然分离,它就带给了我们某种类型的死亡。但如果技术加强了我们和自然的联系,它就肯定了生活,因而也就肯定了我们的人性。
5. 个人联想
最后陈述一点个人的联想:
- 改造世界的前提是我们需要客观的认识世界。正如本书中提到的"自然现象是技术的基石"那样,如果只是臆想应该是什么什么样的,那么就真的就只能永远是在想了。
- 多经历,积累各类知识。本书中介绍的青霉素现象,弗莱明并非首个发现者,但他是观察到这个现象的人群中,首个有医生经验,并且目睹到了感染严重后果的人。
- 发明的核心是心理联想。因为原理往往是跨界工作的。书中的相关例子和说明在第一百三十五页,我就不赘述了。这里我补充一个例子,也就是《暗时间》 的"治疗恶性肿瘤与军事攻坚战之间的异同"例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