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孤独是一种圆满的状态。
事业受挫、亲人分离、恋人分手后出现的感觉是孤独吗?不是,那只是悲伤和寂寞。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孤独和寂寞是相同的,看了蒋勋的《孤独六讲》后才恍然大悟,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如此之大。
蒋勋老师说:
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
在我国的文字解释里,“孤”是王者,“独”是独一无二,独一无二的王者不需要接受他人的认同和怜悯,他可以在很平静的环境下独行。
正如李白在《月下独酌》中那自豪的孤独: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种圆满的状态,是灵魂的放射和理性的落寞,也是一种思想高度和人生境界。
而寂寞则是一种迫于无奈的虚无,无所适从的焦灼,百无聊赖像困兽一样踱来踱去,想看书看不进去,听音乐听不进去,看电影也没兴趣。它跟孤独不是一码事。
孤独能使我们从忙碌中解脱劳顿,在静夜里独对心灵,在晨曦时思考未来,那是自我对话中一种无法言说的玄妙感。
二、不被尊重的孤独。
或许是受儒家文化影响太深,我们的价值体系中,总是习惯很崇高地避开肉体情欲,而直接将其升华为人伦礼教。
我们的孤独感是不被尊重的,也是备受压抑的,只能成为文人墨客在官场失意时,被迫隐居山水的一种心灵潇洒罢了。
纵然它无法形成一种完整的时代氛围,也无法与强大的儒家文化一样成为正统,但我们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一代大文豪鲁迅先生也是一个极孤独的人,他说: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人的一生中,夫妻也好,父母子女也罢,不管怎样的水乳交融,我们却不得不承认,每个人都是生命的独立个体。因此,我们要学会正视孤独,享受孤独。
三、放慢脚步,正视孤独。
孤独让我们更有力量,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
蒋勋老师说:
“速度与深远似乎是冲突的,当你可以和自己对话,慢慢地储蓄一种情感、酝酿一种情感时,你便不再孤独;而当你不能这么做时,永远都在孤独的状态,你跑得愈快,孤独追得愈紧。”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也逐渐从经济束缚中解放出来,貌似我们的机遇越来越大,自由时间也越来越多,然而如约而至的不是我们所期望的幸福和满足,而是一种无法诉说的虚无。
为了填补这份空虚,我们把自己泡在连续剧中,泡在社交网站上,泡在电子游戏里,疯狂刷视频,逛淘宝。看似充实,实则如独立于广袤的荒原不知所措。
四、享受孤独,与自己和谐相处。
花开花谢,潮起潮落,时光在不经意间从我们身边缓缓流过,岁月的行囊中不知何事已装满了酸甜苦辣,孤独的时光中,我们究竟该如何走?
1、有助于自己成长的良好嗜好。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说:
“性痴则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当一个人痴迷于某一事物时,其目标明确,身边的其他信息会被自然屏蔽,各种杂念也自然消融,心灵澄明通透,仿佛时间只有自己和那喜欢的事物,哪会有孤独滋生的土壤。
2、有能与孤独相处的丰盈内心。
禅宗有一则有趣的小故事:
小徒弟整天跟老师父说:“我心不安,我心不安。”他觉得心好慌,做什么都没心情。师父拿出一把刀,说:“心拿出来,我帮你安一安。”
心一直在自己身上,之所以感觉不安,只是被寂寞驱使着,要去找自己以外的东西。可是所有的东西都在自己身上了,一直向外追寻,只会是缘木求鱼,反而让自己慌张。
我们曾期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我们曾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最后,愿我们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荣辱不惊,去留无碍,一直微笑向前,善待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