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336740/a01e099ec17d0d8d.jpg)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当中提到,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个不断地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遇到问题,我们需要通过自律去解决。
而在《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这本书当中也提到了,人的一切痛苦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狂怒,自律是解决人生痛苦的根本途径,当我们遇到问题,我们会陷入到痛苦当中,所以我们需要养成自律。
自律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去解决问题。今天会延续昨天推迟满足感(自律的原则之一)的话题,但重点会围绕爱和自律的关系来分享。
在上一篇文章当中,跟大家分享了一个拖延症患者的故事,这位患者是不喜欢“延迟满足”的人,喜欢“先甜后苦”,比如吃蛋糕时,先吃最喜欢的奶油,然后再吃蛋糕本身,在其他工作和生活上所有事情都是如此。
这位患者从小因为得不到父母的爱和关注,对自我价值认可很低,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是培养自律的基础。那么得不到爱,自我价值认可低,做不到延迟满足,喜欢先苦后甜,这个关系是怎么形成的?
当一个人觉得我自己很有价值,很爱自己,他就愿意用一切办法,对自己更好一些,所以更容易去养成自律的习惯,因为自律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照顾,而不是自暴自弃。
如果孩子从小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感受到更多控制专制,甚至是遗弃,他就会缺乏安全感,对未来充满恐惧,一旦恐惧,他就会宁愿先透支现实当中的一些快乐跟满足,不愿去等待,选择得过且过,所以他们会选择先甜后苦。
从以上可以发现,“自律”跟“爱”息息相关。
说到这个,我想起了我儿子的一些行为。他还算是个自律的一年级小学生,他会每天给自己调闹钟,六点半起床,放学了以后,一般先洗澡,再做作业,然后再去看电视或者玩。我也观察到,他在吃东西的时候,往往会先选择吃没那么好吃的,把最好吃的放在最后吃。这是一个能够接受延迟满足的孩子。
另外,他的自我评价还算比较高,最近还给自己写了几个短文,专门表扬自己和全家人的优点,他自认为自己是一个优秀的人,虽然偶尔也会有不自信,也有一些需要改正的行为(在打完以上字前不久,这娃还把我气得七窍生烟...),比如很难做到九点半前睡觉,看电视没有节制等,但前面的行为对于他这个年龄还算可贵。
在育儿过程中或许我和娃她爹做对了一些事,但是也有很多需要调整的地方。之前我更没有意识爱对于孩子自律的影响,现在认识到这个点,还是需要去调整自己的一些教育方式,要给孩子表里如一的爱,让他们有足够的信任感安全感。
在现实当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也许在一个缺乏爱的家庭中成长,但是这样的人可能很自律,他可能也很出色等等,只是他可能更需要更大的这种意志力来去做这样的事情,而意志力是会倦怠的,我们也看到过有的人也会走上另一种极端,就是自暴自弃等等。
如果能在一个有爱的家庭中成长,他可能在自律这个方面能够做的更好,自律更容易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种偶然的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