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边城》是一幅宁静优美的湘西风景画,沈从文一再不惜笔墨竭力描绘他心中的那种优美、健康的人性,因此,小说用诗化的语言,将一个宛转悠扬浸透着悲伤的故事缓缓道来,翠翠是这个故事的核心,作为小说的灵魂人物,翠翠已不单纯是一个空灵清澈的妙龄少女,她俨然是作者关乎理想的化身。翠翠美丽单纯,可她的经历却又那样令人惋惜,令人遗憾。美丽的人遭遇悲剧,但这悲剧却是充满美感、充满力量的。这悲剧不是根源于阶级斗争,根源于人性之恶,却恰恰是由人性的善,人心的朴实无机所酿成的。看似偶然的背后,却带着宿命一般的不可抗力,仿佛有一股神秘的破坏力量,在边城的天空之上徘徊,蠢蠢欲动,随时要摧毁一切。这种隐隐的破坏力量,被作家感应到,在他的笔下无意识地渗透出来。
因此,整个边城,即使是最开始出现的自然风光,最初描绘的翠翠和爷爷岁月静好的相伴生活,我们也总能从那宁静优美的表象背后,感受到深沉的不安。这其实也是作家的不安,作家心中的危机意识蔓延到他的文字之中,因而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深层结构中挖掘出作者对边城淳朴的人情、美好的人性、与世无争的生活,深深的追悼和哀思,这便是作者的挽歌情结,有了这样的情结,所以他笔下的边城有多美丽就有多忧伤,有多纯粹就有多脆弱。而对于作家本人,越是对淳朴的边城向往和留恋,就越是怀着深沉的无奈和痛苦清醒地意识到,这样的边城已是夕阳西下,无可挽回了。
作家具有这样浓重的挽歌意识,整个边城便可以作此解:《边城》是作家的一场白日梦,在这梦里他精心构造了一个丝毫没有受到现代文明侵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桃花源社会,这里的人都很善良,邻里关系和谐又亲近,就连爱情的诞生也是那样纯粹天然,了无心机。但梦再好,也终归要醒来,作家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没能真正做一个圆满的毫无瑕疵的美梦,所以他给了边城一个惆怅而令人叹息的结局,给了翠翠这样孤独无依,迷茫忧伤的结局,她那样单纯柔顺,注定无法出走,注定只能被搁浅在原地,带着无望的思念日复一日地等待,最终湮灭在苍茫的时间里。而与她一脉相连,同呼吸共命运的边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现代化的趋势如洪水猛兽一般,叫嚣着撕毁一切、打倒一切,现代文明入侵之际,边城已然暗流涌动,危机四伏,下一步会是什么呢?小小的边城如何能抵挡席卷全国摧枯拉朽战无不胜的现代文明?传统必然式微,边城也注定不可避免地卷进现代化的浪潮之中,这里将不复美好的人性,这里将充斥着现代的虚伪,所有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来的传统秩序,都将灰飞烟灭。
在物欲横流的世界到来之前,在商品化浪潮彻底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前,在工具理性屠戮人性践踏人心之前,沈从文用他那颗敏感深情的心脏,捕捉到了现代文明将会给边城带来的灾难,以字字泣血满怀悲悯的赤子之心,在20世纪末为边城谱唱了一曲空前绝后的挽歌。作为京派小说家的代表,沈从文坚持筑造“希腊小庙”,供奉人性,在当时内忧外患,思想交锋空前复杂的时代下,疏离政治,疏离主流文学,因此他的作品遇冷,并屡遭批判。然而,一个时代已经过去,在新世纪的今天,当我们在一个急功近利、跪舔金钱的世界,读到这本《边城》,我们终于痛他所痛,感他所感,跨越一个时代听见了他用生命唱出的挽歌。
这样一曲挽歌,何尝不是时刻在你我心中唱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