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说实话,对我而言,没有那么热衷,只有实在很无聊的时候才做的事。前几天看了梁实秋的散文集《跌一跤且坐坐》,里面有一篇关于旅行的文章。我觉得他说的很在理。
他说,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闹饥荒的时候都不肯轻易逃荒,宁愿在家乡吃青草啃树皮吞观音土,生怕离乡背井之后,在旅行中流为饿殍,失掉最后的权益--寿终正寝。至于席丰履厚的人更不愿轻举妄动,墙上挂一张图画,看看就可以当“卧游”,所谓“一动不如一静”。
虽然我没有那么恐惧,但无论如何,出门终究要承担一些风险,你要考虑很多细节,吃喝住行,确保安全,确保温饱和舒适,要付出一些代价,还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这是很正常的。对我来说,我也觉得懒,过去看墙上画,现在在网络上游。想看啥,应有尽有。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句话很经典,樊登引用它,用于读书。梁实秋引用它,用于旅行。他说,号称山川形胜,还不是几堆石头一汪子水?还记得做小学生的时候,郊外踏青,是一桩心跳的事,多早就筹备,起个大早,排成队伍,鼓乐前导,事后下星期还得作一篇《远足记》,才算功德圆满。
他的话句句落入我心坎。经常去一些久仰大名的地方,不去还好,心里还有一些美好的印象,去了,失望至极,连一点惦记的感觉都没有了,不如不去。不少名胜古迹,只适合拍照挂朋友圈。等我学会PS作图,以后朋友圈日日世界各地游,让大家咬牙切齿去吧。
第三个不喜欢旅行的理由,出门要带很多行李,各种装备,提前都要准备好,生怕出去了没带焦虑感顿生,破坏了旅行心情。每次到一个地方,总是要先考量一下入住酒店情况,硬件设施,软件配套等等。
比如我爸,他出去旅行的首要条件,酒店要有游泳池,因为他每天都必须游泳,即使出门,也要保持运动量,防止血压上升。记得上次去英国,有一家酒店和游泳池距离有点远,穿着泳衣行走几百米,实在感觉很不方便,我觉得麻烦。无论如何,还是在家好。
第四个不喜欢旅行的理由,理想的旅伴很难找。和家人朋友一起出游,旅行的50%时间用于人际关系,樊登说他有社交恐惧症,我感觉我也有,宁可一个人躲在家里,不想和外界打交道太多,因为感觉恐慌、窒息,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旅行,却是最近的距离和最长的时间接触他人的一种方式,除了熄灯睡觉,大家分分钟陪伴在一起,一开始还好,有新鲜感,有吸引力,时间长了,刺猬效应立马出现,各种不舒服和矛盾冲突频发,还是那句话,距离产生美。
梁实秋说,真正理想的伴侣是不易得的,客厅里的好朋友不见得即是旅行的好伴侣。理想的伴侣须具备许多条件,不能太脏,也不能有洁癖;不能终日喋喋不休,整夜鼾声不已;不能油头滑脑,也不能蠢头呆脑。要有说有笑,有动有静,静时能一声不响地陪着你看行云、听夜雨,动时能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这样的伴侣哪里去找?
看完这段话,我突然想起,我嫂子完全符合这个条件,她绝对可以算是我哥的理想伴侣,给个五星好评。每次全家出游,吃喝拉撒都是我嫂子全包了,我哥挑剔,我们家里人个个都难伺候,我嫂子几乎能有求必应,确实已经达到可以开个私人定制高级旅游公司的水平了。
朋友说,要不你就一个人出游吧。说的也是,可以一个人出游。可是我没有一个人出游的需求和动力。在家天天都感觉很舒服,很温暖,爽的不得了,根本没有想要逃离的心。倒是每次出门后,大概不超过第三天,就只想着卷铺盖逃回家,更加惦记家,深刻领悟,在家千般好,出门真辛苦。
我们家每年过年都出游,每次出游前,都要费尽心思说服我妈,各种威逼利诱,能使的办法都使上了,因为她对旅游的恐惧和厌恶比我严重的多。每次回来,妈总说,下次,我再也不去了,但每次都拗不过我们。
写完这篇文章,我对我妈每次的被旅行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和理解,她最喜欢的事,菜市场一日游。而我,最喜欢的事,一本书一日游,瑜伽一日游,运动一日游,电影一日游,写作一日游,如此的生活,足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