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变成别人”吗
哲人反问青年是不是想变成朋友那样开朗的人。
青年说当然,但是恐怕是实现不了的。因为人的秉性是根深蒂固的。
而且就算哲人见多识广,知识渊博,积累的知识都不会改变他的价值观,因为作为根基的秉性是无法被动摇的,一旦动摇,那么原来的所学所思,也都会不复存在,最终还是会变成原来的自己。
所以,就算自己积累了阿德勒的思想,这都只会变成一种知识,而无法作为改变自己的工具。
哲人反问青年,想变成朋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青年说因为自己想变得幸福。
哲人说,那就意味着你现在并不幸福,而且也并不爱现在的自己,所以宁愿变成别人,也不喜欢现在的自己。
青年并没有否认。
但是哲人告诉他,他不可能变成别人,只能做“自己”,但是不能坚持走现在的老路,而是要改变自己,获得自己的幸福。
紧接着,哲人引用了阿德勒的话,“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赋予的东西。”
而青年想成为别人,正是因为他过分地关注了“被给予了什么”,而忽略了“如何去利用”。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青年对这种想法极力反对,他觉得这种被给予的东西,比如幸福的家庭,殷实的家境,还有人种,民族,国籍等等,都造成了世界的不公平,因此是不能被忽视的。
哲人说,无视现实的人是你,不是我。难道一味执着于“被给予了什么”,现实就会改变吗?人不是可以被更换的机器,因此人应该做到的是更新。
青年认为哲人总在避重就轻,他要求哲人承认世界存在着天生的不幸。
哲人拒绝了。他说,青年之所以会觉得不幸福,甚至痛苦,想变成别人获得幸福,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生来不幸。
青年还是不信,于是哲人又引用了苏格拉底“无人想作恶”的著名悖论。
因为无论什么样的作恶者,都是有自己的目的。比如因为金钱纠纷而杀人,他们作恶的“相应理由”,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在“利己”层面的“善”。
因此在古希腊语里,“善”只是代表“有好处”,“恶”代表“没有好处”,纯粹的想去做“没有好处”的事的人,并不存在。
而青年选择了“不幸”,并不是因为你总是处于不幸的境地,生活在不幸的环境,而是由于“不幸”对你来说,就是“善”。
只是哲人聊到现在,并没有发掘出,这种选择的“相应理由”是什么。
青年觉得,这简直是ridiculous!怎么可能是他自己选择让自己不幸,于是面红耳赤地准备大辩一番。
网友评论